新田鄉位于侯馬市城鄉接合部,是典型的城中鄉,全鄉有23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6萬人。近年來,新田鄉圍繞“振興工業、商業、城鎮經濟”的“三三”發展戰略,凝聚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激情與干勁,堅持一手抓中心工作,一手抓文明創建,連續多年榮獲省“文明鄉鎮”、“文化工作模范鄉”、“百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以及“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綠色名鄉”等榮譽。
創新工作機制,營造創建工作良好氛圍
該鄉成立了文明創建工作領導組,建立鄉領導包片、機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干部包戶的四位一體推進體系,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宣傳組、督察組,從組織上保證創建工作有序展開。
同時,該鄉科學制訂了《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方案》,系統分析、梳理、分解創建指標,鄉屬部門站所、單位和各村(社區)結合實際制定了本單位創建計劃,把創建工作納入干部崗位責任制,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檢查、考核、獎懲制度,實行量化指標與年度考核、評優評先掛鉤,為創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充實文明內涵,提升全民道德素養
在全鄉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我身邊好人”、“講文明、樹新風”等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同時,突出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在機關,重點把禮儀教育與樹立機關干部良好形象、轉變工作作風結合起來,規范干部行為。在農村,25個村(居)按照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制定了村規民約并全部上墻。開展好媳婦、好婆婆、致富能手、優秀黨員評選活動,讓他們的事跡感染和激勵廣大群眾。
在全鄉大力推進“道德講堂”全覆蓋,以講座、課堂等形式精心設計活動內容,使其深入千家萬戶。
改善城鄉面貌,推進人居環境持續優化
以侯馬市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為契機,該鄉集中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出臺農村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各村(居)實行主干總負責、分管副職具體抓、村干部包片、黨員包戶、村民“門前三包”的網格化管理制度,利用會議、版面、公開欄、標語、廣播等形式,張貼宣傳畫,發放宣傳材料,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宣傳力度。投入1050萬元改造旱廁3500個。投入300余萬元改造農村下水管網,新修建化糞池16個。投入133.2萬元對轄區內的公廁進行改造升級。加大保潔力度,增加保潔清運人員,做到日掃日清,全天保潔,極大地改善了農村臟亂差的面貌。
目前,該鄉已完成了25個村居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南西莊等10個村建成了村民住宅樓,各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并養護完好,主街巷全部安裝路燈,完成了改水工程,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北西莊等10余個村實施了天然氣入戶工程。村村建起了衛生所、便民服務超市、便民服務站、農資便民店、文化活動室及健身場所,“四化四改”、“六個一”“五個全覆蓋”全面完成,各項基礎建設不斷完善。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該鄉立足實際,培育特色農業,實施規模發展,確定了以特色種植養殖、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為主的農業發展模式。在發展常青、西新城大棚蔬菜的基礎上,完成無公害蔬菜大棚基地項目3處,初步形成合作社+基地+閑散勞動力規模發展的格局,提高了土地資源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依托全良肉食品有限公司,引導農民擴大養殖規模,從用地、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改、擴、新建養殖小區12處。建成了一批能帶動農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為農民增收提供了便利條件。
充分利用城中鄉的地理優勢,以物流、建材裝飾市場等為依托,帶動倉儲、加工、飲食、交通運輸等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全鄉共發展運輸、餐飲、家政、旅館、倉儲等個體企業300余個。同時,積極為廣大農民提供再就業平臺,實行政策傾斜,強化培訓,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全鄉剩余勞動力就業率提高了18.5%。
強化民生保障,維護全鄉和諧穩定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施,參合率達到99.98%。落實惠農政策,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建立低保養老、弱勢群體救助機制,半數以上村實行了養老金發放制度。大力開展食品安全整治行動,從源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加強食品安全監督,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構建覆蓋全鄉的志愿服務體系,建成志愿者隊伍27支,多次組織開展關愛老人、學雷鋒等社會服務活動。
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學校辦學條件、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全民文化素養
近年來,該鄉高度重視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全鄉25個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動室,形成了層次不同、功能齊全、形式多樣的基層文化陣地。組建了300多人的新田雄風鑼鼓隊,排練出極具晉南特色的傳統節目《威風鑼鼓》,成為侯馬市大型慶典活動的主打節目。充分利用本鄉特色文化,重視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喬村麒麟舞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店秧歌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了新田鄉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建立村級紅白理事會,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杜絕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同時,通過舉辦科技知識講座,將群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知識、提素質軌道上來,有力地推動農村文明新風的樹立。
記者李衛紅 實習生張田甜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