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清澈的汾水嘩啦作響,青翠的麥田一望無邊。初冬時節,走進洪洞縣辛村鎮石南村的富硒水產養殖場,魚塘中清波蕩漾,魚群在水草中嬉戲,陽光下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留下一圈圈漣漪四散開去。沿著魚塘中間的堤岸行走,柿子、梨、蘋果、桃、葡萄等果樹隨處可見。魚塘不遠處還有菜園,菜園曲徑通幽,與池塘、果樹相映成趣。
令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的“小江南”曾是人跡罕至的“亂石灘”。
“原來這里是個長滿荒草、堆滿鵝卵石的空閑地。今年年初,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我們村按照富硒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了富硒水產養殖建設項目。”石南村村民王李明介紹,“我們在謀劃建設養殖場的過程中,先后派人去曲沃縣、運城市永濟市等地學習魚類養殖技術,購置養殖設備,并于今年養殖場建設完工后順利投入到養殖中。”
目前該養殖場共有2個魚塘,岸邊的標識牌有各類魚的簡介。魚塘寬闊的水面上,用漁網按魚的品種進行了分割養殖,分別投放了鰱魚、鯽魚、草魚、鯉魚、青魚等28萬余尾。如今,在王李明的精心喂養下,小魚苗已長成可出售的大魚。“池塘里的魚銷售后,將用于改善村基礎設施,并為其他富硒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王李明說。
“一天投喂三次,時間分別是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4點,超過晚上6點就不能再喂魚了。”“陰雨天氣氣壓較低,融入水中的氧氣也相對較少,這樣的天氣如果喂魚的話,會造成魚因缺氧而死。”……王李明目前是富硒水產養殖場的負責人,一年多前開始跟著漁業專家學習養殖技術,了解各種魚的生活習性,經過長期學習探索,積累出了豐富的養殖經驗。每當他啟動魚塘里的投喂機時,各類魚紛紛張著大嘴,甩動著魚尾,爭先恐后地吃食。
“一摁開關,投喂機便開始自動投喂工作,非常輕松,也非常方便。”王李明介紹,每天給魚塘投喂魚食的工作由他一個人單獨完成,由于安裝了投喂機,工作看似輕松,但一點兒也不能放松對魚塘的巡查,每天要觀察水質檢驗檢測設備,查看水質情況,保證魚兒在水中健康成長。
洪洞縣的汾河兩岸有大片的肥沃富硒土地,經山西省地質調查院測定,全縣富硒土壤達254平方公里,平均硒含量0.62毫克/千克,達到富硒土壤標準。近年來,石南村依托獨特的富硒資源,大力發展富硒小麥、富硒黑小麥、富硒糯玉米等富硒種植、養殖、加工產業,帶動了眾多村民實現增收。
洪洞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王小泰表示,洪洞縣有獨特的富硒資源優勢,富硒水產養殖是今年新發展起來的一項產業,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下一步,縣農業農村局將結合縣域富硒產業發展實際,做好富硒作物種植、養殖等技術服務,不斷提升富硒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讓富硒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 張春茂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