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视频免费在线观看_911精品国产_海外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自拍视频_高清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黄色片一区二区

秘譜鉤沉|洪洞有個硬骨頭張瑞璣!

2020-03-20 15:54:03 來源:文博山西   瀏覽次數:

▲張瑞璣


山西人張瑞璣,

為民國一大奇人,

其為官、為學、為人,

堪稱世之典范,

時人譽之極高,

推為“三晉真名士,中國大偉人”。


但遺憾的是,

如滄海遺珠,

很多人竟不知道山西還有此等人物!

▲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第六軍軍長豐玉璽將軍為張瑞璣題寫的挽聯


那么,

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張瑞璣,

“天才卓越,雙目炯炯,

豪于文,廉于吏,

不避權貴,敢作敢為。”

他雖為清朝官員卻敢加入早期同盟會,

他敢赴京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斂尸,

他敢在“人無敢議”時上書袁世凱者反對其竊位,

他敢鑄軍閥跪狀鐵像任人民踩踏唾罵十余年,

他敢充任停戰劃界專員“騎虎入關”調停紛爭,

他敢呼吁當局“關不可閉,港不可鎖”。

……


而在另一個領域,

他是與魯迅、郁達夫、沈從文同列的文學家,

他是題寫太原“首義門”匾額的書畫家,

他是建“誰園”藏書十萬余冊的藏書家,

后歸于國藏的《紅樓夢》甲辰本名動天下。

他去世后,

被《晉陽日報》稱為“天塌地陷” 。

……


文博山西相關文章

新鉤沉|理財有方的山西人!曾被譽為“今世劉晏”

追蹤|乾隆甲辰本《紅樓夢》是如何“進京”的?

解謎|《紅樓夢》甲辰本的發現與山西人張瑞璣


這樣的人物,

怎能被湮沒在歷史的風塵里?

這樣的人物,

當之無愧是山西的驕傲!


今年年初,

山西學者衛洪平先生二十多年業余爬梳剔抉,

嘔心編著的《張瑞璣先生年譜》出版。

書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第一手資料,

涉及的民國人物上百,

還收錄了近百幅珍貴的圖片資料,

是張瑞璣研究的拓荒之作,

故本書有發掘歷史之功,

史學界人士稱之為:

“內容詳贍,資料宏富,洵為年譜之佳作”。


評者認為,

這本年譜,

不僅使一位幾乎塵封的歷史風云人物,

鮮活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而且大量無人問津的史料的發現,

對于民國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

這部年譜起到了民國斷代史的作用。


本期推出的,

是衛洪平先生撰寫的此書前言部分,

從中可略窺張瑞璣一生的不凡行跡。

張瑞璣先生年譜


衛洪平 編著

2020年1月 北岳文藝出版社


著名學者劉毓慶教授在序言中寫道:

“這本年譜,無虛言,無空言,全部用史料說話。所引及的圖書達一百多種,引及的報刊雜志也有十幾種,而涉及到的民國人物足有上百。而且作者以學者的作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條資料中所涉及到的人與事。于事,則考其是否屬實,用按語的方式提出己見;于人,則考其身份行事,以按語的方式簡要述之。這樣,這本年譜不僅使一位幾乎塵封的歷史風云人物,鮮活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而且大量無人問津的史料的發現,對于民國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年譜起到了民國斷代史的作用。

作者通過張瑞璣先生的行事,帶出了晚清與民國政權交替時期的混亂時局,以及軍閥之間的斗爭與國民黨內部的重重矛盾。從張瑞璣先生積極投身國民革命,到辭山西民政長(相當于現在的省長)而不為,轉而辭官隱退誰園,以及以'誰園'名其第,都反映了民國局勢的復雜性,以及國民黨內部的矛盾斗爭給譜主造成的心靈傷害,以致其對未來的憂慮。

如果不是洪平的搜集,現在幾乎沒有一個人能想到張瑞璣先生在民國時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竟使得時人以‘良吏第一’‘民黨才子’‘北方學者之宗’稱之;竟使得《晉陽日報》以‘天塌地陷’比喻他的去世;竟使得當時的社會名流,如黎元洪、宋子文、閻錫山等,用挽聯、挽詩、唁電、祭文等多種形式哀悼他。

相信這本年譜的出版,不僅使人們對張瑞璣先生其人重新認識,而且其豐富的一手資料,也會幫助揭開民國時的一些歷史謎團。同時張瑞璣先生勇敢正直、不畏強權的性格,也會給更多正直之士以激勵,給奴顏媚骨者以羞慚。”


前 言

  張瑞璣先生是民國巨子。

  他是我的鄉先賢,他那風骨偉岸和文章經濟總能點燃我,使我神旺。二十多年來,我留心搜集他的資料,積之日多,知之愈深,仰之彌高。遂不顧一介史學門外漢,為他編起年譜來。一邊采銅于山,一邊爬梳剔抉,今日一毫添于眉,明日一毫加諸須,錙錙銖銖做下來,總算裒輯成編,勾勒出譜主一生的行跡。

  張瑞璣(1872-1928),字衡玉,號老衡、?窟野人,別號酒皇、誰園第一主人,山西省趙城縣(今洪洞縣趙城鎮)人。他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光緒甲午(1894)中舉,早年接受君主立憲思想,戊戌變法失敗后,赴京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斂尸,并周恤烈士遺孤。1901年任平河書院山長。光緒癸卯(1903)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陜西。甫入關中,即鶴立雞群。狀元出身的陜西巡撫曹鴻勛,詩名大著的陜西布政使兼按察使樊增祥,對這個同進士出身(三甲131名)的“即用知縣”格外青睞,奏報朝廷 “傳旨嘉勉”。之后,張瑞璣歷任韓城、興平、長安、臨潼、咸寧知縣。離開韓城時,紳民用一雙新靴換下他的舊靴,將舊靴展陳在城中鼓樓上,旁書“知縣張瑞璣先生之遺靴”。《興平縣志》稱他:“天才卓越,雙目炯炯,豪于文,廉于吏,不避權貴,敢作敢為。”章太炎《故參議院議員張君墓表》說:“在陜西八年,民稱張耶〔爺〕,為良吏第一。及中國同盟會之立,君以宰官私誓焉。”

  早期同盟會員中,清朝官吏鳳毛麟角,或無此志,或雖有此志而無此膽。同盟會1905年在日本成立,張瑞璣1907年即在關中加入,時任韓城知縣。上述太炎先生謂“君以宰官私誓焉”,著眼于“宰官”;此前同盟會發起人之一田桐撰《張瑞璣》云:“同盟會成立,衡玉慨然與焉,不計其為官也。”著墨處亦在“不計其為官也”。

  介紹張瑞璣加入同盟會的,是“山西二景”之一、為孫中山先生草擬臨時大總統宣言的景耀月。在韓城,張瑞璣 “日以振興學堂為急務”,天主教教民抗出學校費用,四鄉人民嘖有煩言,到縣衙告狀。省城天主教胡教士偏袒教民,馳書韓城橫加干涉。張瑞璣回復胡教士,辭色嚴正:“至興辦學堂而不能遍及,則有礙于敝國之政治;人皆集款而教民獨抗,則有礙于敝國之法律:此皆與貴教無涉也。”(《覆省 城天主教堂胡教士書》)又將教民中的冥頑之徒依法收治。胡教士怒,向 巡撫告狀,巡撫“密諭君息事,君不為動”。胡教士無奈,誡飭教民:“謹避 ‘強項吏’矣!”(章太炎《故參議院議員張君墓表》)張瑞璣還因教案糾葛答復趙知府:“瑞璣于宗教一事,生平不加詆毀……今之不知自愛自重,并不知愛其國、重其國者,非獨教民然也,將欲舉上下社會之積習廓而清之。” (《覆趙太尊書》)

  張瑞璣學兼中西。中學自不必說,西學從分發陜西后在課吏館所作諸文可知,那時他已熟讀倍根(培根)、霍布士(霍布斯)、盧梭、笛卡兒、黎普尼士(萊布尼茨)、倭兒弗(沃爾夫)、赫胥黎等,對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有所研究,“洞悉中外高下異同之故”(樊增祥評語)。1904年他在一篇課藝中寫道:“華盛頓之道,一國私治之道也,治美國可,治歐洲則不可,治中國則尤不可。”1905年在另一篇課藝中大聲疾呼:“關不可閉,港不可鎖…… 吾將使天下儒者悉中外利害之情也。”

  張瑞璣生長于中國洋務運動和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他目睹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顯然接受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認為“處爭立競存之世界,而空談王道,是貧弱之萌芽也。登優勝劣汰之劇場,而羞言功利,是危亡之鴆毒也。”因此呼號吶喊“舉數百年空疏迂闊之學說,一掃而廓清之!”(見《秦中官報》1905 年乙巳四月第三期)在政治革命和思想啟蒙兩方面,他都身體力行之。

  剛到韓城,就創辦了初等小學堂、農桑實驗場、師范傳習所,又主持編纂《韓城縣鄉土志》,作為各鄉鎮新辦初等小學堂歷史、地理、格致教科書,以“欣 愉兒童之心志,開鑿兒童之聰明”。在離太史祠十公里的韓城縣學,張瑞璣與同人創辦了白話報紙《龍門報》,這份近代陜西最早的縣級民辦報紙,思想合于新潮流,文氣遙接太史公。調任興平后,張瑞璣又與同人創辦了近代陜西最早的縣級官辦報紙《興平報》。這兩份報紙,加上后來他與同人創辦的《興平星期報》《帝州報》《聲鐸公社質言》《暾社學譚》等,成為陜西開啟民智、呼吁革命的重要陣地。《陜西省志·報刊志》《陜西辛亥革命回憶錄》對此有翔實記載。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認為:“陜西同盟會在省內創辦的革命刊物……以《興平報》和《麗澤隨筆》的影響為最 大。前者由張瑞璣主編,原在興平出版,后遷西安,改名《興平星期報》,所刊‘政府對于開海、陜甘兩鐵路加入借款之警告’及‘黑世界’等論說及文學作品,都對清廷的腐朽黑暗作了盡情的揭露。”(方漢奇《中國近代報 刊史》下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38頁)

  同盟會中“山西二景”之 一景梅九,偕同李岐山等在陜西運動革命期間,與張瑞璣交往密切。張瑞璣在縣署宴請景梅九等,又邀黨人曹印侯隱居縣署讀書,以致咸寧縣署被目為革命機關,險遭滿旗西安將軍文瑞的“刻治”。辛亥革命西安舉義后,陜西哥老會與同盟會爭奪大都督一職,張瑞璣與同盟會員郭希仁挺身而出,以史譬解,化危為機,西北革命陣營始得穩固。

  辛亥太原舉義后,張瑞璣應招返晉。裝未卸而城已封,袁世凱派盧永祥部進攻山西,趙城橫遭劫掠。張瑞璣憤而上書袁世凱,“世凱得書,立招其師,秦晉得完。”(《西北革命史征稿》)嗣后,又醵資鑄盧永祥跪狀鐵像,置于南門甕城,任由趙城人民踩踏唾罵十余年之久。鐫在鐵像背上的《盧永祥鐵像銘》,以及《致盧永祥書》《盧永祥鐵像歌》《趙城紳民公致盧永祥 函》等詩文,非雷非霆,天下震驚,當地學校作為教材,廣為傳誦。

  當袁世凱謀奪臨時大總統之際,張瑞璣又作《再上袁內閣總理書》,力予阻之。文中說:“夫所謂大總統者,全國人民所公認,非一人一家之私物,一二人不 能私舉,亦不能私與之也。”“執事果不自量,觍顏而據上座,瑞璣固無力與爭,然期期以為不可也!”《西北革命史征稿》寫道:“世凱卒當選臨時大總統,人無敢議者,獨瑞璣之義聲震天下。”

  入民國,張瑞璣被山西臨時省議 會公舉為首任山西財政司司長;旋被袁世凱任命為署山西民政長,他堅辭不就。山西都督閻錫山欽佩張瑞璣的人品和才能,愿與他聯手治晉,對他辭民政長一職感到惋惜。張瑞璣病逝后,閻在祭文中猶述及此事:“為地 擇人,旋長民政。公提我挈,愿為驂靳。先生幡然,乃遁糟丘。白駒空谷,我心悠悠。”

  民國二年(1913),張瑞璣以清譽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客居京城。始則反洪憲帝制,繼則反曹錕賄選。當1917年國會被解散,孫中 山先生號召議員護法之際,張瑞璣毅然南下參加非常國會,擁戴中山先生 為廣州軍政府大元帥。1919年初,北京政府與改組后的廣州軍政府籌組上海南北和議,而陜西問題如虎當道,亟需公推一位“德望夙著者”及“威位素重之大員”,充任陜西停戰劃界專員。雙方總代表、南北政府把目光 聚焦在張瑞璣身上。其時,被陜西督軍陳樹藩幽囚于督署百尺樓上的陜西靖國軍總指揮胡景翼將軍聞訊,在日記中表露心跡,翹盼素所敬仰的 “國民黨巨子張衡玉”早日蒞陜。

  這年2月到5月,《申報》連續以顯著位置 跟蹤報道了張瑞璣騎虎入關之行。該報總主筆、著名報人陳景韓(筆名 “冷”)撰寫的時評《張瑞璣》云:“和議之進行與否,懸于陜事之手;陜事之能了與否,懸于張瑞璣之手。”他的歷史功績已載入《中華民國史》(李新、 李宗一主編)。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師道剛認為:“綜觀先生一生大節,犖犖可數者,曰反清,曰抗袁,曰抵制軍閥。此三事又可以‘革命愛國’四字 概括之。”“瑞璣先生革命愛國之精神不朽矣!”(見《張瑞璣詩文集·跋》)

  張瑞璣是一位文學家。百年前他在趙城筑“誰園”,作《誰園記》,一時 傳抄紙貴。初到西安,入課吏館學習,四十名學員中,有同科進士王景峩、 吳庚,還有后來成為《大公報》主筆的“文壇巨擘,報界宗師”張季鸞等。課吏館每月舉行一次月課,藩司樊增祥親自命題判卷。每次月課,排在前三 名的課藝刊登于《秦中官報》。編著者在國家圖書館北海古籍館查閱《秦 中官報》(系陳垣先生遺存),發現十一次月課中,張瑞璣有七次被評為超等第一名,三次被評為超等第二名,一次被評為超等第三名。這十一篇 “課藝”,以及他在陜西期間的詩文,如《暾社記》《〈聲鐸公社質言〉發刊詞》 《驪山布衣歌》,還有嘲諷轟動朝野賣官丑聞的七古《楊花曲》,“披我兩千余年舊歷史,一讀一哭淚滂滂”的歌行體《醉歌行寄吳岷甫》……今日讀之,猶覺剛健雄邁,瑰麗多姿,如鴻飛天外,嘆為觀止。

  他那些為時而作的詩文,剛毅奇崛,有金元之際河汾諸老詩風的余韻。《吳宓詩話·張瑞璣旅店題壁詩》稱:“山西張衡玉大令瑞璣久宦關中,吏治文章,有聲于時。入民國為參議員,旋即歸隱。壬子歲,有《旅店題壁》四律,豪邁勁爽,肖其為人。”當代詩論者或認為“他的詩的確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晉陽詩詞”(時新 《晉陽詩蹤》),或激賞其詩句,贊嘆“鐘聲千壑定,塔影一僧歸”(《由霍泉上 山》)一聯,“妙不可言,即唐人詩中,亦不多見”(馬斗全《被埋沒的優秀詩 人》)。

  “洪洞董氏”與趙城張氏為世交姻親,董氏后裔、著名書畫家董壽平青少年時期常去誰園拜訪張瑞璣,親承謦欬。董壽平晚年撰《張瑞璣詩文集·序》謂:“先生之德性、言行、文學、才識素為國人所欽仰……其剛正不 阿之精神,淵博之學問文章,及縱橫豪邁豁達之風范,尤為當時學子所崇 仰。每先生之文見諸報章,莫不相互抄錄傳誦,啟我后昆者至深。”同盟會創始人之一田桐與張瑞璣為至交,張病逝后,田桐慨嘆:“中國少一詞人矣!”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將張瑞璣歸入“文學”類,與樊增祥、陳三 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沈從文、徐志摩等同列。

  張小衡《先君事略》:“府君有所作多不留稿,或有之而為人攜去。宦秦諸年,為南君南軒、張君升〔深〕如所收藏。后二君殉難,遂散失不可復得。不肖每歸省,始一藏弆,或自他處抄錄。今謹就所藏者輯為十二卷,其所散佚蓋已多矣。”張小衡所輯者即《誰園集》十二卷。20世紀70年代末,《誰園集》十二卷和張瑞璣兩部手稿——《張老衡詩稿》《 ?窟野人詩稿》,以及《張瑞璣函電底稿》 一包,全部入藏陜西省博物館。1983年陜西省博物館刊印孫浮生整理的 《誰園集》四冊,封面上印著:“趙城張瑞璣先生遺著,陜西省博物館館藏。” 一至三冊為詩六卷;第四冊為增補兩卷,收陜西劃界函電八十通。1998年《張瑞璣詩文集》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此為張的詩文首次結集正式 出版。師道剛《張瑞璣詩文集·跋》:“故此集不僅為先生詩文精魄之所存,亦為清末民初陜西、山西人民反對北洋軍閥政治史之真實寫照,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光輝之一頁。以意識形態史言,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心態之 最典型反映;以當代史料言,亦為一極珍貴之寶藏。”2011年巴蜀書社出 版《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收錄張瑞璣詩一百四十九首(見詩部第二輯 第四冊)。論者謂張瑞璣“志節慷慨似陳同甫,超逸不群似蘇東坡,而天資高朗、音情頓挫尤似孔北海。”(張小衡《先君事略》)

  張瑞璣是一位書畫家。辛亥革命后,太原承恩門改為“首義門”,張瑞璣為題匾額。柴建國《山西書法通鑒》稱其“工書法。初出魯公,又能熔裁 諸家之長,勁逸飛動,不落俗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曾持扇索題,張瑞璣為題《云郎曲》。沈鈞儒胞弟沈炳儒請張瑞璣為其父《牡丹圖》題詩。張瑞璣有一首詩題為《董幼樵以其尊翁研樵太史〈太華沖雪圖〉兩卷索題,一卷為徐寶謙畫,一卷為秦炳文畫》,董幼樵即董壽平之父。還有一 首題在京城老畫師俞瘦石的《十笏園圖》上。

  近年互聯網、拍賣會不斷有張瑞璣書跡出現,價勢走高,偶見贗品。他擅畫墨梅,所畫者皆“胸中之梅”,自云“不是案頭無胭脂,讓與他人畫牡丹”。他給江翰畫過扇面,是一 幅“寒枝拗鐵,老根蟠石”的墨梅,還洋洋灑灑題了一闕《望海潮》。章太炎說他“善詩書畫,自謂書不如畫,畫不如詩,詩不如其為人,蓋篤論云。” (《故參議院議員張君墓表》)

  張瑞璣是一位藏書家。聳立于趙城汾河東岸的誰園主體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藏書樓。1915年張瑞璣書贈友人條幅,落款已有“書于五 萬卷書樓”之謂。章太炎說:“君素好學,自陜西歸,載書百簏,為北軍略奪皆盡。晚又得十萬卷儲之,戒其子曰:所以遺女亦足矣。”(《故參議院議員 張君墓表》)

  張瑞璣在叔伯兄弟輩行五,人稱“張五”,三晉大儒郭象升《太 原市上購書歌》云:“趙城張五我畏友,書海一釣連六鰲。”1935年倫明(字哲如)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錄藏書家一百五十五人,附錄二十八人,山西僅張籟(字貫三)、張瑞璣載錄。倫明詩曰:“晉水文章集百元,趙城帶草繞誰園。”文曰:“趙城張衡玉瑞璣,收蓄尤富,屋曰誰園,本省舊藏多并 其中。”1996年薛愈編著《山西藏書家傳略》,為張瑞璣立傳。

  1952年,張小衡將“誰園十萬卷藏書”全部捐獻給山西圖書博物館。幾年后省立圖書館建成,鈐著“張衡玉遺贈”長方朱印的“誰園藏書”搜架供讀者借閱。張瑞璣有一枚白文印章,文曰“老衡鑒定”,據說西安舊書字畫若是蓋著它就免檢了,張小衡捐獻的宋版《道德經》便有這枚印章。

  尤可說者,無償捐獻的“誰園藏書”中,有一部《紅樓夢》八十回抄本,即乾隆 “甲辰本”。1953年山西省政府副主席王世英親自把這個抄本送到北京,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又交給俞平伯先生,供校勘 《紅樓夢》之用。俞平伯先生把這個著名的抄本簡稱為“晉”,馮其庸先生 稱甲辰本“獨標紅樓夢”,“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本子”。

  張瑞璣逝世后,《晉陽日報》謂之“天塌地陷”,軍政要員、學界名流等 涌往誰園吊唁。上海報紙刊登《國民黨學者張瑞璣逝世》的消息,稱他為 “民黨才子”“北方之學者宗焉”。1949年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編輯 出版《西北革命史征稿》,為一百九十名辛亥革命先烈立傳,第五十八名即張瑞璣。

  張瑞璣一生昂首天外,如鷹隼嘯傲蒼穹,搏擊風塵。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是在誰園度過的。誰園,是他觀世局、哀蒼生、詠離騷、遣詩興的酒國和書城。

  拔地蒼松有遠聲!

▲陳巨鎖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

▲張海先生為本書題簽

▲1910年張瑞璣任臨潼知縣時書四條屏

▲1926 年張瑞璣題董文渙遺存之秦炳文《太華沖雪圖》(今藏山西省博物院)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張瑞璣電文



目錄


凡例

前言

譜前

家世

地望·人文

正譜

卷一 良吏第一

1872 年(清同治十年辛未臘月至十一年壬申) 一歲

1873 至1876 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至光緒二年丙子)

二歲至五歲

1877 年至1878(清光緒三年丁丑至光緒四年戊寅)

六歲至七歲

1879 年至1883 年(清光緒五年己卯至光緒九年癸未)

八歲至十二歲

1884 年(清光緒十年甲申) 十三歲

1885 年至1887 年(清光緒十一年乙酉至十三年丁亥)

十四歲至十六歲

1888 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 十七歲

1889 年(清光緒十五年己丑) 十八歲

1890 年至1893(清光緒十六年庚寅至十九年癸巳)

十九歲至二十二歲

1894 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 二十三歲

1895 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二十四歲

1896 年至1897 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至二十三年丁酉)

二十五歲至二十六歲

1898 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二十七歲

1899 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八歲

1900 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九歲

1901 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三十歲

1902 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三十一歲

1903 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三十二歲

1904 年(清光緒三十年甲辰) 三十三歲

1905 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三十四歲

1906 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五歲

1907 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三十六歲

1908 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三十七歲

1909 年(清宣統元年己酉) 三十八歲

1910 年(清宣統二年庚戌) 三十九歲

1911 年(清宣統三年辛亥) 四十歲

卷二 民國巨子

1912 年(民國元年壬子) 四十一歲

1913 年(民國二年癸丑) 四十二歲

1914 年(民國三年甲寅) 四十三歲

1915 年(民國四年乙卯) 四十四歲

1916 年(民國五年丙辰) 四十五歲

1917 年(民國六年丁巳) 四十六歲

1918 年(民國七年戊午) 四十七歲

卷三 騎虎入關

1919 年(民國八年己未) 四十八歲

卷四 誰園夕照

1920 年(民國九年庚申) 四十九歲

1921 年(民國十年辛酉) 五十歲

1922 年(民國十一年壬戌) 五十一歲

1923 年(民國十二年癸亥) 五十二歲

1924 年(民國十三年甲子) 五十三歲

1925 年(民國十四年乙丑) 五十四歲

1926 年(民國十五年丙寅) 五十五歲

1927 年(民國十六年丁卯) 五十六歲

1928 年(民國十七年戊辰) 五十七歲

譜后

“天喪斯文”

誰園遺韻

附錄

章太炎《故參議院議員張君墓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索引

后記


  作者簡介

  衛洪平,山西洪洞縣人,1962年生。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山右歷史文化研究院常務理事。業余愛好文史,研究近代民主革命家、文學家、書畫家、藏書家張瑞璣二十余年。近年在《文匯報》《文匯讀書周報》《中華讀書報》《魯迅研究月刊》《名作欣賞》《博覽群書》《晉陽學刊》等報刊發表文史類作品五十多篇,《張瑞璣其人》《張瑞璣:<紅樓夢>甲辰本收藏者》《獨抱文章期后世》等在讀者中產生較大影響。著有《雙椿集》等。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片一级片 | 日韩一级片一区二区 | 免费在线成人av | 久色成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交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色图35p | 国产毛片视频 | 国产一级免费 | 亚洲自拍偷拍网站 |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成人精品国产 | 狠狠干2024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大片 |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 999久久久精品视频 国产第91页 | av国产精品| 日本中文在线 | 成人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1区2区3区 久久五月天婷婷 | 亚洲综合国产 | 天天摸天天操天天干 | 国产精品av在线 | 天天摸天天操天天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 五月婷婷激情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国三级网站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91在线免费视频 | 色综合久久久久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牛牛影视 | 伊人99 | 高清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男人看 |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