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核心提示:
8月15日是日本軍國主義無條件投降71周年紀念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探尋平陽兒女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8月18日,記者走進了那段烽火歲月被人們稱為“小延安”的洪洞石門峪村。村里幾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一聽說是了解抗日時期的事情,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兒時父輩們給他們講述的往事。65歲的村黨支部委員引領記者參觀了抗日紀念石碑、趙城抗日縣政府所在地——興旺峪、第六公署河東辦事處舊址。
裴麗生在石門峪村住了六年
幾位花甲老人說起裴麗生顯得特別高興。“裴麗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山西省第一位省長”裴麗生的夫人叫馬寶珍,兩人經常不在一塊,她的公開身份是教員”給裴麗生及機關做飯的是石門峪村的王水友,不過他早已過世。”
石門峪村緊靠霍山,地勢險要,從隋唐時期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南北兩山夾著一條路,往東可與駐扎在安澤一帶的中共太岳區黨委,第一、第二地委等黨政軍領導機關聯系。由此可見,石門峪村是當年太岳區在趙城和日寇作戰的前沿陣地。
1938年3月8日,共產黨領導的第六專署汾河東辦事處在汾西暖泉(現呂梁交口縣)成立,裴麗生任主任。管轄北起靈石縣南到臨汾的五個縣(靈石、霍縣、趙城、洪洞、臨汾)的抗日斗爭。3月10日,裴麗生率領第六專署汾河東辦事處全體人員轉移到洪洞興唐寺(原趙城),3月下旬又遷到石門峪村。這里成了北起靈石、南至臨汾的熱血青年向往之地。
1938年隨著臨汾淪陷,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紛紛匯聚在這里。這里走出了著名的段龍章、徐生芳、景仙州等抗日英雄。有許多抗日將士將一腔熱血灑在了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
從那時起,北起洪洞興唐寺南到廣勝寺的五六十華里的村莊中,石門峪村自然而然地成了抗日指揮中心,村東五六里地的喝石庵玄帝行宮是辦事處的后方和預備指揮所。
裴麗生在石門峪堅持敵后斗爭六年。1939年4月3日,領導抗日軍民粉碎了洪洞、趙城兩地日寇合圍石門峪的妄想,讓日軍嘗到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鐵拳,丟盔棄甲,狼狽逃竄。4月5日,裴麗生在石門峪村主持召開了祝捷大會,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5月初,日寇又集結霍州、趙城、安澤等地數百名日偽軍,在炮兵的掩護下,分三路突襲石門峪根據地,企圖消滅抗日領導機關。
“裴麗生的情報來得非常快,日本人從趙城剛出發,他就知道了,這些都是父輩茶余飯后講的故事。”花甲老人王雙俊在喝石庵玄帝行宮遺址說,日軍的炮彈未能準確命中山尖,站在山頂上的八路軍戰士將山下日軍的行動看得一清二楚。
指揮部將決死二縱隊設伏于該村的南山頂,等日偽軍進入伏擊圈后,集中火力射擊,雙方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后,日偽軍丟下多具尸體和大批武器彈藥落荒而逃。
石門峪慘案
無巧不成書。從喝石庵玄帝行宮遺址回石門峪的路上,花甲老人王雙俊介紹:村里的抗日紀念碑碑文有大哥王雙定的字跡,大哥還寫過一篇‘戰斗在黎明前的石門峪’。”
聽到“王雙定”三個字,記者心里一楞,難道是上初中時的班主任?“他的左手是不是有傷殘?”王雙俊給予肯定答復。
王雙定生于1937年,今年79歲,在臨鋼退休。從石門峪村回到臨汾的第二天,記者專程拜訪了老師王雙定。
“1942年是毛主席《論持久戰》一文說的戰略相持階段,也是抗日最艱難的時期,日軍數次掃蕩不成,而抗日軍民經常破襲南同蒲鐵路,侵略者惱羞成怒。”王雙定介紹,這些都是抗戰勝利后聽戰斗英雄和大人們所講。
當年9月10日(農歷八月初二),日偽軍集中5000兵力,分四路合圍石門峪。由于根據地軍民提前實行了堅壁清野、分散隱蔽,敵人的合圍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鬼子便在村子里大肆放火,燒毀村中龍王廟和大部分民房,還將喝石庵玄帝行宮付之一炬。村子里火光沖天,燒了好幾天。
鬼子盤據在村子不走,并在村子周圍的山溝密林搜索。民兵隊長張海生摸到村子里偵察敵情和村民受害情況,不幸被俘。鬼子嚴刑拷打讓其說出八路軍游擊隊和民兵的住所,他堅決不吐實情。氣急敗壞的鬼子將他棍棒毒打之后,帶到村堡子后面殺害。
90歲的河南洛陽市人大離休干部張廣祥(抗日戰爭時期任趙城抗日政府干事)回憶,張海生的父親張如堂是第六專署 的工作人員,負責保管槍械、彈藥、軍鞋、棉花等物資。鬼子從漢奸口中得知這一消息后,于1942年農歷八月初五,突襲了張如堂在村外南圪瘩的窯洞。鬼子抓住張如堂,要他交出軍用物資,但張如堂拒絕回答,鬼子竟慘忍地將他一家七口槍殺并焚燒。令人發指的是,鬼子慘無人道地將張海生7歲兒子“吉頂門兒”趙城語音)的肚子用刺刀挑開,把腸子抽出來掛在樹上。“一家三代人全部被殺”,這一次,日寇在石門峪殺害13口人,還把被俘的民兵張文海帶到霍州殺害。
“在抗日戰爭期間,石門峪被日寇殺害的黨員、干部、民兵和男女老少群眾三十多人,燒毀窯洞和房屋一百五十多孔(間),搶走大量物資和牲畜二十多頭。”
讓日本鬼子滾出石門峪
“鬼子掃蕩后又在村子里建起了據點和碉堡,老百姓有家不能回,爺爺和父親、二弟和我一家五口人住在被鬼子燒毀的喝石庵玄帝行宮最東邊的一孔窯洞里,地上鋪著一層麥秸,再放上一張席子,沒有門窗的窯洞,晚上特別的瘆人,我們在那里一直住到日本鬼子投降。那時,我弟弟雙俊還沒有出生。”王雙定說。
1943年冬,鬼子修建據點,目的是切斷當地抗日機關與太岳區抗日領導機關的聯系,打擊抗日力量。對此,當地抗日政府與日寇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不久,抗日趙城縣政府成立了圍困石門峪據點指揮部。縣委委員晉量子為總指揮,中共二分區區委會副書記衛繼瑞為副總指揮。以二分區區分隊為骨干,以石門峪、吳兒峪、興旺峪等七八個村的120多人組成抗日隊伍。指揮員由著名抗日戰斗英雄韓金虎擔任,石門峪村村長王德生擔任副指導員,指揮部就設在喝石庵玄帝行宮。
“空室清野”讓日本鬼子找不到人和物資。抗日隊伍在石門峪通往趙城的公路,時常襲擊敵人的運輸隊;利用有利地形設伏,襲擊鬼子和偽軍;埋地雷、打游擊,將鬼子困在了據點里。僅神槍手韓金虎一人就擊斃日寇13人,他成了太岳區的抗日英雄。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迫使日寇放棄石門峪據點,廣大村民才回到自己被毀的家園。
解放后裴麗生回石門峪
“解放后,裴麗生兩次回石門峪看望鄉親們。”年近耄耋的王雙定說。
1952年,裴麗生回到石門峪與鄉親座談,他號召群眾要建設新中國,鼓勵青年人好好學習,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裴麗生的講話感染了王雙定,他大膽地拿著筆記本讓裴麗生題字,可惜的是,文革期間這個筆記本不慎遺失。
王雙定、衛國輝、郭英珍當時上初中,他們沒辜負裴麗生的期望,學有所成。王雙定考上了山西大學,讀的是自己最喜歡的文學專業。郭英珍學的是醫學,在山大二院當大夫,現已退休。而不幸的是衛國輝學校畢業分配到伏牛村當老師,因急性腦膜炎英年早逝。說到此,王雙定雙眼浸出了淚花。
在抗日的烽火歲月,該村的王水友曾經是汾東辦事處的炊事員,他與裴麗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裴麗生兩次重返石門峪,都親自上門看望他,石門峪村人至今都還記得這些事兒。
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