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盧凱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近日,洪洞道情劇團正式成立。洪洞道情這朵含苞欲放的山花,再次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洪洞道情亦稱道腔,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雖屬地方性小劇種,但它有著獨特的音樂魅力,在地域民間文學的融合下,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是生活習俗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之一。
據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洪洞道情最為興盛,其時,縣道情劇團排演了《彩禮》、《箭桿河邊》等不少劇目,演員功夫很好,特別是裙子功、扇子功等技藝獨特,多次為中央領導、國際友人作專場演出。
近年來,為了傳承戲曲精髓,弘揚民族文化,該縣文化館館長王春亮及時將洪洞道情劇種挖掘整理,展現于廣大人民群眾眼前,同時,于2008年組織了館內有戲劇專長的業務骨干,在民間老藝人的傳幫帶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將洪洞道情享有盛譽的三個歷史劇:二斗梅“重臺”、龍虎山“送茶”、玉堂春“起解”折子戲完整地傳承下來,在學習傳承中完整的錄音錄像,充實了資料,并成功地在該縣影劇院進行了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的展演,通過這樣的活動培養出了甕志紅、陳文惠、張紅紅等一批中青年演員,也體現了項目傳承人陳白蛋、張香平的傳承責任。洪洞道情是土生土長的流傳于本地區的傳統戲曲,道情戲在洪洞縣歷史傳承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道情戲唱腔獨特、人物鮮活、故事貼近生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王春亮介紹說,面對急需挖掘、搶救的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用之不竭的文化支持,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對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有利于實現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