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藥材協會 做大做強藥材產業
——洪洞縣藥材種植技術協會科普惠農工作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洪洞縣藥材種植技術協會成立于2011年2月,目前已發展會員100余人,輻射5個鄉鎮,帶動農戶3000余戶。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廣大會員和農民的科技素質都有了大的提高,科學種植能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帶動發展的種植大戶90余戶,產值均在5萬元以上,一般會員年產值均在3萬元以上,人均收入均在12000元以上,高出洪洞縣人均收入20%以上。
在上級科協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洪洞縣藥材種植協會自成立之初就按照“科技興農、科普惠農”的發展思路,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工作,致力于引導會員改變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水平。
協會于2011年投資擴建了占地面積200余平方米功能齊全的科普活動室、圖書室,配置了桌椅、網絡設備,建立完善了“一站一室一欄一員”等各項制度,開辟了科普惠農知識專欄,為科普惠農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搭建了平臺。
隨后,洪洞縣藥材種植技術協會不斷健全協會組織,各分會組建了科普活動領導小組,共有科普工作者23人,形成了縣、鎮、村三級工作服務平臺。為了提高農民素質,藥材協會發揮會員技術優勢,通過邀請技術人員舉辦講座、現場指導等方式,及時向藥農傳授實用技術、信息和知識,引進、推廣新品種,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增加生產效益。以“培育新型農民工程”為平臺,協會先后15次邀請專家、教授就新品種和新理論進行現場授課,參加人員800余人次,并組織100余人次到外地參觀學習紅棗種植的新技術、好經驗。
同時,藥材協會協調縣農委組織技術員利用農時和節令深入田間地頭給藥農講授藥材種植管理技術,培養了一批藥材種植生產管理技術人才。協會針對農戶經營分散、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的實際,實行統一生產經營、統一技術管理,解決了群眾在選苗、技術管理、產品銷售等方面的難題。此外,協會還聘請了省農科院等地知名種植專家作為洪洞縣藥材產業發展的常年顧問,指導該縣藥材產業的發展。邀請縣農委、科技局、科協等專業人士結合市場的需要,對紅棗產業發展進行長期規劃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進一步解決品種單一、技術落后、市場需求未能滿足和藥材初加工等難題。
科普服務站拉近了協會和農戶的距離。以“科技下鄉”、全國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動為契機,協會大力開展科普集市宣傳工作,每月開展一次科普宣傳活動,累計發放科普宣傳單5000余張,及時解答疑難問題100余條。同時,深入農戶調研,廣泛開展群眾科普需求問卷調查活動,根據各時期農民科普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根據村情產業實際,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各示范點現場指導,帶著農民干、干給農民看,有效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科普惠農服務站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創新科普活動載體,多次組織群眾在服務站的多媒體室觀看關于藥材種植方面的視頻圖像,涌現出科技示范戶90余戶,科技帶頭人10人。
“引領做大一個產業,就會有更多的人就業,帶領更多的農民致富,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秉承著這樣的初衷,協會會長馬果成一直致力于藥材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他帶領協會成員在縣內重點扶持多戶農民脫貧致富,并形成了一條以示范帶動脫貧致富的鏈條。
根據政府對科普工作的總體要求,今后洪洞縣藥材種植技術協會將堅持以思路創新為前提,以組織創新為保障,全力推動工作創新。首先,進一步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深入開展科技咨詢活動,努力培養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努力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其次,進一步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積極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新品種。第三,進一步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強化對協會成員的技術指導,發揮種植基地的科普示范作用。
第四,還要增強群眾對種植中藥材的信心,建設生態種植示范基地,為協會會員打造一個參觀、交流、學習的平臺。結合目前的種植業發展,計劃在南玉村聯合20戶協會成員再建設一個精品棗園示范基地,每戶占地10畝。示范基地建設要努力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引進、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用生態種植法,生產綠色無公害藥材產品,并發展成為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最后,進一步擴大洪洞縣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形成產品品牌和規模,吸引更多的藥商到洪洞縣發展,形成物流、資金流,進一步做強做大該縣的中藥材產業。
記者 荀丹薇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