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滿“槐”書華章
——記省“五一勞動獎狀”獲得單位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有限公司
近年來,洪洞大槐樹景區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不斷優化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營銷,不斷優化旅游環境,做精做強品牌,為建設富裕文明、生態宜居、開放和諧的新型工業旅游城貢獻力量。
加強黨的建設統領各項工作開展
一直以來,該景區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使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近年來,通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雙百雙促”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等活動,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和諧進步的景區文化建設傳遞著正能量,在提升景區形象,增強員工凝聚力,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教育內容上,該景區注重結合旅游行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教育活動,通過黨課教育,使黨員提高了政治素質,較好的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了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工作的不斷發展與提高。在日常工作中,該景區常抓新黨員的學習,啟發黨員用黨章規范自己的言行,時刻牢記工作無小事,事事關系景區形象,堅持做到“三個一”服務,即一張笑臉相迎、一聲問候暖心、一聲再見相送;做到“二不讓”,即“不讓錯誤在我身上發生、不讓形象在我身上損傷”,以熱誠的服務態度,著力突出“親情化”服務。
強化優質服務管理 力推景區文化建設
長期以來,在每年的“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元旦”等重大節日,該景區都組織全體員工廣泛開展演講賽、知識競賽、乒乓球賽、拔河賽等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趣味活動,進一步豐富員工的精神生活,活躍景區的工作氣氛。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增強了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了員工服務技能,提升了工作質量,為景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
為了全面提升景區服務質量,促進旅游工作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該景區堅持以優質服務為核心,以游客滿意度為標準,結合創先爭優工作,緊緊圍繞“做大做強大槐樹”這一中心,以“老家”為形象主體,以“移民根祖文化”為依托,以“親情”為紐帶,積極開展文明服務、人性化服務、細微服務等質量建設活動。
在重大節日期間,該景區設立游客咨詢臺、尋根咨詢臺,固定幫扶人員,免費給游客提供雨傘、輪椅,全面提升旅游從業人員文明程度,打造老家形象。在旅游淡季,該景區還深入敬老院等處開展幫扶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在提升景區員工服務水平,增強服務意識、標準意識和品牌意識的同時,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規范員工言行,提升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環境,提高安全意識,把大槐樹打造成環境優美、服務一流、游客滿意的5A級景區。
營造優美環境 創新景區營銷模式
為了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該景區不斷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相繼成立了飯店、旅行社。特別是創建國家5A級景區以來,該景區嚴格按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規范要求,完善規范了游客中心公共服務設施,更新了景區全景圖、引導標志牌、景物介紹牌、公共信息圖形符號,警示標志、特殊人群服務等彰顯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服務功能。
為游客創建了更加優美、便捷的游覽環境,也為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該景區秉承傳統“細分市場、明確目標、重點突破、講究實效”立體營銷模式、參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旅交會,利用媒體資源等形式的同時,結合“2014美麗中國之旅——智慧旅游年”主題,充分認識到智慧旅游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及時地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依靠較強的資源優勢和旅游網絡輿情,乘著智慧旅游大數據時代的東風,進行開通網站電子商務、完善網站游客分析量板塊、完成官方APP的設計制作、完成手機的WAP微網站、組織微信大型活動、關注微信活動、增強網站、微博、微信等智慧旅游新媒體的影響力六項工作,并以此作為促進景區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實現了“網絡搭臺,旅游唱戲”的信息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在實際工作中,該景區將新媒體、新平臺、新技術融入貫穿,以高科技手段促進整體提升,為精準營銷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為決策營銷產生了顛覆性的作用。
傳承發揚相結合 為創建5A展羽翼
近年來,大槐樹景區為提升節慶活動質量要求,精心策劃編排了《移民情景再現》《孝感天地》《魁星點斗》《舞臺表演》《蘇三路過大槐樹》等表演節目,升華了景區的文化內涵。特別是移民情景再現,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游客爭相來觀看,更加增添了景區表演節目的含金量,目前該節目已順利入圍我省十大旅游類表演節目,宣傳效應凸現。與此同時,該景區堅持“政府主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成功打造了24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特色節慶活動。
在傳承和發揚大槐樹“祭祖習俗”的同時,該景區不斷加大挖掘研究大槐樹根祖文化力度,并著力推廣家族、團體祭祖活動,在每年農歷春節、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進行幾次大范圍的祭祀活動。并邀請專家、學者觀摩寒衣節祭祖大典,進一步論證、研究大槐樹祭祖習俗,以此不斷提升活動質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董梟)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