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峪村彩繪文化墻
臨汾新聞網訊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芒種開了鏟,夏至不著棉……”在鄉土氣息濃郁的茅草棚前,一身書生打扮的亓沭博手捧竹簡,和其他9名同樣來自永樂希望小學4年級、同樣裝束的同學,一起吟誦著《二十四節氣歌》。稚嫩的童聲和著舒緩的古箏曲,二十四節氣淺顯而豐富的意涵被娓娓道來。
6月6日,芒種節氣。綠水青山二十四節氣·時節如流美麗古縣——“芒種祈福堯峪村”開幕式在古縣永樂鄉堯峪村舉行。
仲夏五月的堯峪村,滿山蒼翠,溪流潺潺。慕名而來的人們,或觀賞富有節氣元素的文藝節目,或體味包粽子、繡香包的民俗之樂,或品鑒“敬授民時”彩繪文化墻,或品嘗地方特色節氣飲食,抑或體驗傳統農事活動樂趣,在山水間感受著千年歷法和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4000多年前,堯定都平陽(今臨汾)。據《尚書·堯典》記載,堯為了發展農業,命“羲和四人編制歷法”,開啟了中國獨有的具有二十四節氣的陰陽歷。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以說,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2000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芒種的字面意思為“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至夏至的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的關鍵時期,也意味著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芒種,“忙種”。在堯峪河畔,村里開辟的一畝多的農事體驗基地,被劃分成了栽種西紅柿、茄子、辣椒、大蔥以及玉米、紅薯等蔬菜和農作物的不同區域,永樂鄉經管站站長楊振文正指導來此體驗的游客如何耕作。
為期10天的“芒種祈福堯峪村”活動,以前所未有的曝光量將世人目光聚焦在了這個440口人的小山村。
堯峪村其名因堯之所居之地而來。相傳帝堯看望長子丹朱,途經這里,見此地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降雨充沛,農業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便將其隨身攜帶的小米教導當地群眾進行種植,因而小米種植流傳至今。市政協文史研究員藺長旺在其新近撰寫的《古縣堯店堯峪與帝堯的淵源》一文中,則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引經據典,從帝嚳后裔唐堯部落自黃淮西遷曾途經岳陽堯店、堯寓(堯峪),考古證明岳陽堯店一帶確有唐堯時期的文化遺存,岳陽堯店與吳家嶺一帶之地形似乎適合天文觀測三個方面,探究了帝堯、“二十四節令”與古縣的淵源。
對于這些,今年74歲的魯壽業老人打小就聽老一輩人講過,因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榮耀感,以至于一聽說“芒種祈福堯峪村”要在村里舉辦,他就把家里搜集到的瓦罐、炕桌、柳籃、石斧、火石等老物件搬到了開幕式現場。“在這里搞鄉村旅游,就是在宣傳我們堯峪,我當然堅決支持!”擺弄著眼前厚實拙樸的老物件,魯壽業一邊繪聲繪色地介紹,一邊試圖還原農耕時代的勞作場景。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鄉村旅游節在喚起人們舊時記憶的同時,已成為永樂鄉展示特色產品的窗口。在魯壽業老人的老物件展示桌對面,該鄉出產的“樂土”牌系列農特產品格外顯眼,松蘑菇、羊肚菌、核桃、玉米面、高粱面、小米、黑小米、紅豆、綠豆、赤焰椒、剪餅、土蜂蜜、蜂花粉……種類繁多且綠色無污染成為其吸引游客的一大賣點。而在另一側,來自毛兒莊村的馮興祿熱情地介紹著面前中藥材的藥性。白芍、遠志、地黃、黃芩、連翹、丹參、柴胡……據說,這些中藥材都是村里“益農合作社”的產品,其種類之多令不少游客嘖嘖稱奇。
永樂鄉鄉長賀神建介紹,該鄉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以來先后舉辦了“驚蟄永樂煎餅節”“春分金寨桃花會”等鄉村文化旅游節活動。這些活動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通過系列體驗活動,在展示永樂鄉的風土人情、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助推項目建設的同時,意在把鄉村文化旅游節打造成一個促進全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機制性平臺,對外宣傳永樂、推介永樂,提高知名度,提升美譽度,增強吸引力;對內實現文化、旅游、商貿等產業的融合,推進永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趕超進位、跨越發展。
據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劉廣亮介紹,二十四節氣文化旅游節是古縣在脫貧攻堅時期專門提出的一項文化活動,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特色產業,以鄉里鄉親大聯歡品牌文化活動為載體,找準文化與經濟的交匯點,將鄉村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踐證明,一個包括“吃、住、行、游、購、娛”,融合自然風光、田園風光、村落民宅、農事民俗、特色餐飲等元素的鄉村旅游扶貧產業風生水起,拉長了旅游產業鏈條,“特色農林牧副產品逐漸成為游客們爭相購買的伴手禮,農民增收、農村脫貧的新路越走越寬。”據了解,2018年該縣先后舉辦了13個節氣的鄉村文化旅游節,今年截至目前則已經舉辦了9個。
堯文化研究學者、著名作家喬忠延認為,堯店、堯峪是古縣打通與堯關聯的地理資源。當地研究打造二十四節氣旅游品牌,是對中華民族一個很大的貢獻。以二十四節氣搞旅游,是抓住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個亮點。
藺長旺在文章中評價認為,古縣將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通過整合山水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此來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無疑是古縣人民在新時代的創新之舉”。
不可否認,“二十四節氣”系列文化旅游活動的相繼舉辦,極大地激活了蘊藏在古縣廣大鄉村的文化旅游資源,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也成為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突破口”。近年來,古縣縣委、縣政府圍繞“擦亮一張名片,做強兩大產業,推進三城聯創,辦好四件大事”的工作重點,提出了“1234”發展戰略。前不久,縣委書記龐明明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就古縣而言,首先要擦亮“天下第一牡丹”的這張獨有名片。作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山區縣,古縣不能長期吃“資源飯”、在煤焦產業上“打轉轉”,更不能沉浸于往日的輝煌之中。立足古縣實際,跳出煤炭資源,發展非煤產業,最應考慮的就是有一定基礎的文旅產業。長遠之策,是要利用古縣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發展全域旅游,以“賞千年牡丹、講相如故事、揚太岳文化”為主線,充分挖掘蘊含其中的牡丹文化、相如文化、紅色文化,利用好二十四節氣文化旅游活動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主動融入全省旅游發展大戰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讓旅游產業真正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綠色“新引擎”。
記者 孫宗林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