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一個個貧困村華麗蛻變,一個個產業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村莊煥發生機,村民臉上滿滿的笑容……近年來,古縣永樂鄉下足“繡花”功夫,堅持新發展理念,以黨建為龍頭,以“強基礎、調產業、重民生、補短板、創特色”為重點,把脫貧攻堅作為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把特色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精準滴灌,謀好發展路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永樂鄉完善攻堅體系,明確主攻方向,迅速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黨委副書記、政府鄉長任副組長,各班子成員、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為直接責任人的脫貧攻堅隊伍,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檔案整理、駐村幫扶”等重點工作進行專題培訓、專題推進,進一步細化目標,落實責任,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脫貧路徑在于“精準”,該鄉通過廣泛宣傳明確“貧”的具體標準,準確建檔立卡摸準“貧”的基礎數量,實施精準管理建立“貧”的動態機制。同時,成立鄉貧困退出驗收工作小組,先后對草峪村、松樹坡村的“十三項退出指標”進行驗收,并對全鄉各村擬退出的貧困戶進行了抽樣審核,確保退出精準。
結合基層工作、精準扶貧等實際,永樂鄉制定了“雙包雙聯”工作機制,“雙包”,即機關干部及村“兩委”主干每人包聯3-4戶貧困戶、包聯一名困難黨員;“雙聯”,即機關黨員及村“兩委”主干每人包聯一項產業、包聯一項重點工程項目,確保每戶貧困戶有一名干部幫扶。目前包聯黨員已經全部對包聯對象走訪1100人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對識別出來的貧困人口,建立精準扶貧對象管理檔案,實現戶有卡、村有冊、鄉有檔,建立貧困對象推出機制,認真實行貧困人口動態管理。
補齊短板,固好民生根基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新樓房,藍天白墻太陽能路燈,老人們坐在小廣場的長廊上閑聊,孩子們在玩耍……這就是永樂鄉移民新村的美好景象。
為讓群眾住上“安居房”,永樂鄉統籌推進易地搬遷項目,2016年到2018年實施搬遷93戶300人,采取集中、分散兩種安置方式進行安置。全鄉共有兩個集中安置點,陳家嶺集中安置點安置27戶94人,新家嶺集中安置點安置31戶103人。兩個安置點已全部完成搬遷,分散安置的35 戶103人,已全部完成搬遷,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為保障飲水安全工程,讓群眾喝上“安心水”。2016年,該鄉對草峪、紅木垣村飲水工程進行修繕,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確保群眾喝上符合國家標準的安全水和放心水。為改善出行問題,讓群眾走上“小康路”,實施了17.2公里的“四好公路”建設。
健康扶貧“得實惠”,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制度,為貧困人員提供每月一次的上門免費健康體檢,嚴格落實“136”制度。截至去年,貧困戶享受政策770人次。12個行政村村級衛生室全部達標,并配有鄉村醫生。
教育扶貧“聚合力”,全鄉適齡兒童283名全部在校無因貧輟學,享受教育補助47人、“雨露計劃”16人、發放補助32000元、愛心助學累計資助57人。
多措并舉,鋪好產業富路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為拓寬村民產業致富路,永樂鄉采取“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中藥材種植1100畝,涉及農戶86戶,預計到今年底可帶動農戶年人均增收4500元左右。
“赤焰椒”是松樹坡村2017年實現脫貧的主體項目,輻射永樂村、朱家窯村,今年該村進一步擴大基地種植規模到360畝。
特色蔬菜助脫貧,朱家窯村發展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帶動40戶貧困戶種植特色蔬菜62畝,實現了人均增收2500元的目標。
核桃樹已成為村民們群眾致富的“搖錢樹”。永樂鄉有核桃樹8700畝。為提高核桃產量,三年來該鄉持續加大核桃管護,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管護,同時聘請專家現場授課和組織貧困戶外出學習培訓等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使全鄉核桃產量大幅度提高。
扶貧不但要扶智,還要扶志。該鄉先后舉辦了6次技能培訓班,并率先在晉坤農業成立了人才教育基地,為培養人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強化人才培養,鼓勵創辦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為該鄉的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凝聚社會合力,依托晉坤農業有限公司,通過投資收益“補丁式”扶貧,35名失能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可獲得1000元的生活補助。同時,該鄉針對2018年未脫貧53戶112人,實行按戶入股,每戶每年可分紅800元,實現貧困戶穩步脫貧。
如今的永樂鄉,村莊更美了、環境更優了、產業更多了了,老百姓腰包鼓起來了,脫貧的內生動力更足了。
記者 王婧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