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記者隨“幸福花開新邊疆”采訪團走進呼倫貝爾,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下單購買了“張大媽一把木耳”“明花辣白菜”“笑順稻”等呼倫貝爾當地特產。這些特產背后,是呼倫貝爾當地干部群眾脫貧摘帽、趕搭“數字快車”奔小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發展的生動事例。
先從“張大媽一把木耳”說起,一個先苦后甜的故事。
圖為張秀榮在自家木耳種植大棚前展示木耳。新華網記者焦鵬攝
家住扎蘭屯的張秀榮命運多舛,長子早逝,幼子殘疾,老伴因接連精神打擊患上了抑郁癥,張秀榮在花甲之年被生活逼到了懸崖邊。
2014年,當地政府伸出援手,把“救命稻草”木耳種植技術送到張秀榮手中,幫她搭建大棚、掛菌袋,當年實現凈收入9000元,張秀榮感慨地對記者說:“手里終于攥著錢了”。2015年,張秀榮增加種植數量,年凈收入達到3萬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剛剛脫貧的農民面對市場是脆弱的,如果不繼續幫扶,很難保證不返貧。“脫貧不脫鉤”,扎蘭屯當地政府組織開展電商培訓,手把手教會張秀榮二兒子劉振義使用電商平臺開拓銷路,聯系農業專家為木耳種植保駕護航,還幫助張秀榮注冊商標“張大媽一把木耳”。
有計劃、有資金、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精準扶貧”讓張秀榮既掌握了技術,又對接了市場,“扶上馬”再“送一程”,使她實現人生“逆襲”。
圖為阿榮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貞淑。新華網記者焦鵬攝
“明花辣白菜”制作者李貞淑是遼寧開源人,2011年嫁到阿榮旗新發鄉東光村。她的婆婆鄭明花經營一家營業面積1400平方米,員工20人的朝鮮族特色美食餐廳,在致富同時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在婆婆鄭明花指導下,李貞淑學習了朝鮮族美食傳統制作工藝,成為阿榮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圖為李貞淑制作的朝鮮族傳統料理。受訪者供圖
婆婆鄭明花和媳婦李貞淑的婆媳緣使傳統手藝與互聯網“相遇”,90后的李貞淑利用微信平臺做起外賣,把朝鮮族傳統料理辣白菜、辣雞爪、桔梗遠銷北京、河北、廣州、深圳,未來她還要拓展短視頻平臺的銷售渠道。
記者發現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在邊疆地區已經相當普及,新發鄉東光村的奇石一條街商戶70%的收入來自網絡交易,扎蘭屯張秀榮家的木耳80%是依靠社交軟件銷售。當獵民村五十八歲的鄂溫克獵人那春林用微信發來一連串短視頻鏈接時,我徹底信了互聯網的“邪”!
這些年,越來越多滿懷抱負的年輕人從城市走向農村來到邊疆,變身“新農人”。電子商務像一根紅線,一端系著廣闊鄉村,一端連接巨大市場,為他們提供施展能力的舞臺。
我這次下單的“笑順稻”大米種植在大興安嶺周邊的黑土地上,這里有阿倫河水自流灌溉,全年日照時數近三千小時,無霜期120至130天。“笑順稻”出自彭旭忠的新發米業公司。2002年,彭旭忠回到家鄉阿榮旗新發鄉發展水稻種植產業,通過流轉土地、簽約農戶,利用18萬畝水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新發鄉農業轉型升級。
同樣是在呼倫貝爾,海拉爾區哈克鎮通過科學管理實現畜牧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轉型;扎蘭屯抓住機遇多方合作成立飛行學院,擴大臨空產業規模;莫旗融合非遺文化、民間藝術、體育項目建設達斡爾民族園,促進地區旅游業發展;阿榮旗用心當好“店小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引來生物制藥等眾多項目……此行所到呼倫貝爾各區旗都在立足自身優勢,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為當地百姓拓寬了致富渠道,書寫著邊疆發展新篇章。(記者 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