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梁素海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工作人員岳建強駕駛快艇巡護候鳥 劉磊 攝
半月談記者 殷耀 于嘉 魏婧宇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這是一座水靈靈的城市,黃河自西向東貫穿而過,300多個湖泊如繁星般點綴在黃河兩岸,其中最大的湖泊名為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曾經的烏梁素海碧波千里、蘆葦搖曳,鴻雁、天鵝在蘆葦蕩中游走。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烏梁素海成為河套地區的“下水道”,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田退水不斷注入,嚴重破壞了這里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綜合治理烏梁素海流域,但因治理措施中極為重要的生態補水存在不穩定、規模小、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生態恢復步伐緩慢。要徹底改善流域生態環境,亟須恢復部分黃河北支故道引水功能,連通河湖水系,從而實現對烏梁素海常年補水。
根除生態隱患須推進水系連通
烏梁素海流域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中“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黃河和我國北方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巴彥淖爾正在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對烏梁素海進行系統治理。烏梁素海水體富營養指數保持在輕度水平,水質由以前的劣五類改善為五類,水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主要污染源——面源污染難以根治,內源污染尚無有效治理方法,水質無法持續穩定好轉。
只有解決常年生態補水問題,才能根除烏梁素海的生態隱患。而目前烏梁素海僅靠凌汛期和主汛期補水,存在來水不穩定、引水規模不夠、黃河水不能充分利用等問題,加大補水力度,成為烏梁素海領域生態恢復的關鍵所在。專家們研究認為,通過恢復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黃河故道引水功能,推進河湖水系連通,是改善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的最有效措施。
1850年以前,黃河在三盛公水利樞紐以上二十里柳子處分為兩支,北支是主流,沿陰山南麓流淌,稱為烏加河,南支即如今的黃河。
1850年,由于烏蘭布和沙漠東侵,北支的主河道淤積堵塞,南支發展成為黃河主河道。后來,北支河道經過部分疏通,逐步發展為河套灌區排水大通道,即人們俗稱的總排干溝。烏梁素海曾是黃河北支的河跡湖(河道截彎取直后留下的舊河道形成的湖泊),此后又匯入山洪和灌區排退水,有了今天的規模。
巴彥淖爾市水利設計院院長賈宏偉說,恢復黃河故道項目的總體思路是:從磴口縣三盛公水利樞紐上游二十里柳子烏蘭布和分洪區引入黃河水,利用部分黃河北支故道,建設生態補水專用通道,穿越烏蘭布和沙區,接入總排干溝源頭后,經由全長203公里的總排干溝主干段,向烏梁素海補水,之后經總排干出口泵站回歸黃河,利用過境活水調劑和改善烏梁素海流域的水生態環境。
據當地初步測算,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約40.1億元。
有助農業高質發展,減輕防汛壓力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
目前,巴彥淖爾積極落實指示精神,大力推廣規模化、集約化、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農業生產方式。但農業用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很可能影響當地生態和濕地功能,致使部分地區風蝕沙化。而恢復黃河故道、連通河湖水系,將增加生態補水、穩定地下水位在合理區間,使生態和濕地功能不受影響,在保障和提升生態安全功能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
恢復故道引水也符合中央關于內蒙古“一湖兩海”(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大淡水湖,即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水生態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對烏梁素海治理對癥下藥,抓好落實的切實舉措。河湖連通后,可實現向烏梁素海常年輸水,形成“黃河引水—黃河故道輸水—沿線河湖調蓄—烏梁素海凈化—回歸黃河”的良性水循環系統,根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保障黃河水質安全。
此外,黃河巴彥淖爾段地勢平緩、土質疏松,有42處險工段,防汛防凌壓力巨大。項目實施后,可減輕黃河防凌防洪壓力,保障行水安全。
當地已開展項目論證及準備工作
對于恢復黃河故道、連通河湖的可行性,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供水處水調中心專家邢武軍和賈宏偉等進行了充分論證。
第一,不增加引黃用水指標。巴彥淖爾正大力推動節水型農業,讓農業用水減下來,生態補水的適度增加不會改變引黃用水總量。
第二,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二十里柳子引水口高程1055米,總排干源頭高程1031.38米,兩地相距約105公里,高程相差23.62米,且沿途奈倫湖、大堿湖等幾個河跡湖保水條件較好,適合建設調蓄工程,具備自流引水條件。
第三,工程實施難度較小。引水線路主要經過烏蘭布和沙漠的未墾沙區,工程征拆占用耕地少,相對容易實施。
半月談記者在黃河流經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杭錦后旗、烏拉特前旗等地采訪了解到,在近年的河套灌區水利工程建設中,當地已實施黃河引水口、總排干入黃段清淤和出口泵站建設等關鍵節點工程,黃河北支故道沿線的奈倫湖有6000多萬立方米庫容,大堿湖有1000多萬立方米庫容,且地勢低洼,擴容改造相對容易,黃河故道恢復、河湖連通工程的實施已具備一定條件。
巴彥淖爾市委市政府針對此項目已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對工程實施技術路徑進行研究,組織技術人員現場踏勘、實地調查,先后向全國人大重點建議調研組、水利部、水規總院匯報項目情況,還協調推進了工程占地、項目穿越烏蘭布和自然保護區和穿越G7高速公路等工作,為項目立項奠定了基礎。此外,巴彥淖爾市還委托內蒙古水利勘測設計院完成了有關規劃的編制。
當地干部認為,實施該工程項目是貫徹落實中央對“一湖兩海”治理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工程建成后,既能徹底解決烏梁素海水環境問題,也能促進流域生態環境改善,更好地發揮“北方防沙帶”的功能,同時能有效緩解黃河上下游的凌汛壓力。專家表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工程立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推動項目盡快落地實施。(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10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