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一號)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順利完成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規定和《國務院關于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國發〔2017〕53號)、《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做好我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的通知》(晉政發〔2018〕8號)和《臨汾市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做好我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的通知》(臨政發〔2018〕7號)的要求,我市進行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8年12月31日,普查的時期資料為2018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市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按照國務院、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各部門、各級普查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廣大普查人員艱辛努力,全市范圍內普查對象積極配合,我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完成單位清查、現場登記、事后質量抽查、匯總評估等各項任務,取得重要成果和顯著成效。
一、組織領導有力
2018年6月13日,臨汾市成立了由分管市長擔任組長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統計局,由35個部門組成。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組織實施原則,全市鄉鎮、街道和縣(市、區)人民政府均建立普查機構,為普查工作開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全市各級政府全面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做到人員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參與普查工作的相關部門積極主動履職,充分發揮各自職能,提供多方保障,確保普查順利實施。
二、全面摸清家底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次“全面體檢”。2019年1月1日至4月30日,全市廣大基層普查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對我市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抽取的個體經營戶逐一入戶完成數據采集。通過這次普查,摸清了我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了我市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形態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掌握了全部法人單位資產負債狀況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進一步查實了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產量、服務活動,全面準確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壯大、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的新進展。
三、采用科學方法
按照“確保質量、改革創新、突出重點、依法普查、共享成果”的原則,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經普辦)借鑒歷次普查經驗,切實加強方案的學習和研究,著力提高普查的科學性、規范性。承擔了國家的專項試點和全省綜合試點工作,為國家經普辦和省經普辦制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方案》《山西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實施方案》和《山西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檢查實施方案》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在方法運用上,我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采取“地毯式”清查的方法,對轄區內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個體經營戶進行全面清查。全面清查后,對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在其主要經營活動所在地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對建筑業法人單位在其注冊地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對數量眾多的個體經營戶采用抽樣調查方法在其主要經營活動所在地進行樣本登記。普查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情況、組織結構、人員工資、財務狀況、能源生產與消費情況、生產能力、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固定資產投資、研發活動、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交易情況等,根據不同普查對象,分別登記填報了一套表單位普查表、非一套表單位普查表、個體經營戶普查表和部門普查表。
四、創新普查方式
為減輕調查對象負擔,提高工作效率,這次普查積極應用“五證合一”改革成果,大力提高部門參與程度。在清查和普查階段,積極利用部門行政記錄和業務資料,收集、整理了相關部門的單位名錄信息,通過比對、合并生成底冊信息20余萬條。全面提高普查數據采集信息化水平,擴大聯網直報單位范圍,全面使用手持移動終端(PAD)采集數據,廣泛應用行業代碼自動識別賦碼技術,普查數據生產全過程實行電子化、網絡化,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處理效率。
五、強化執法監督
全市普查機構和廣大普查人員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經濟普查條例》,嚴格履行獨立普查、獨立報告職責,依法保護普查對象資料。公布舉報電話和咨詢電話,建立健全普查數據質量追溯和問責機制,加大普查違紀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堅決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
六、確保數據質量
我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實行全過程數據質量控制。全市各級普查機構狠抓源頭數據質量,實時監控普查數據采集、上報,加強入戶數據核實與業務指導,開展源頭數據自查與抽查,堅持隨報隨審、聯動審核,及時消除差錯,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為檢驗普查工作成效和普查數據質量,市經普辦對全市17個縣(市、區)的51個普查小區近2000個單位,進行了兩輪事后數據質量抽查,抽查結果表明,普查數據質量填報綜合差錯率優于合格標準。
總體來看,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充分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普查全過程公開透明,全面摸清了我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能夠真實反映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達到預期目標。普查結果顯示,2018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22萬個,與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長95.87%;產業活動單位5.17萬個,增長54.51%;個體經營戶10.82萬個。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二號)
——單位基本情況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單位的基本情況、從業人員、資產負債狀況和營業收入公布如下:
一、單位基本情況
2018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2193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20652個,增長95.87%;產業活動單位51743個,增加18254個,增長54.51%;個體經營戶108196個(詳見表2-1)。
2018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2729個,占30.17%;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6920個,占16.4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525個,占8.35%。在個體經營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61597個,占56.93%;住宿和餐飲業16337個,占15.10%;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11822個,占10.93%(詳見表2-2)。
注:表中合計數含從事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和兼營第二、三產業活動的農、林、牧、漁業法人單位與個體經營戶。
2018年末,全市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企業法人單位31074個,比2013年末增加19329個,增長164.57%。其中,內資企業占99.8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7%,外商投資企業占0.07%。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0.78%,私營企業占89.40%(詳見表2-3)。
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63.29萬人, 比2013年末減少4.08萬人,下降6.05%,其中法人單位女性從業人員23.02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3.11萬人,比2013年末減少7.10萬人,下降23.50%;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9.85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3.66萬人,增長10.12%。
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依次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11.21萬人,占17.71%;制造業9.71萬人,占15.34%;采礦業8.65萬人,占13.67%。(詳見表2-4)。
注:本表不含證監會、保監會、鐵路等部門提供的綜合數據。
三、資產負債狀況和營業收入
2018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8348.07億元,法人單位負債合計5643.16億元;2018年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3653.10億元(不含金融業、鐵路運輸業單位數據,詳見表2-5)。
注:表中合計數含從事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的單位數據。表中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表中合計數不包含金融業和鐵路運輸業的單位數據。表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數據不包含鐵路運輸業數據。
注釋:
[1]三次產業的劃分: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采礦業中的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2]單位的劃分:法人單位是指有權擁有資產、承擔負債,并獨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或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易)的組織。法人單位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負債和其他民事責任;
(2)獨立擁有和使用(或受權使用)資產,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
(3)會計上獨立核算,能夠編制資產負債表等會計報表。
法人單位包括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其他法人等。
產業活動單位是指位于一個地點,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或組織的一部分。產業活動單位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相對獨立地組織生產活動或經營活動;
(3)能提供收入或者支出等相關資料。
[3]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三號)
——第二產業基本情況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工業和建筑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工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4343個,比2013年末增長44.19%;從業人員19.56萬人,比2013年末下降24.52%。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4315個,占99.3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7個,占0.39%;外商投資企業11個,占0.25%。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44個,占全部企業的1.01%;集體企業36個,占0.83%;私營企業3313個,占76.28%。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8.61%,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63%,外商投資企業占0.76%。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全部企業的1.98%,集體企業占0.34%,私營企業占38.96%(詳見表3-1)。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采礦業783個,制造業2617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943個,分別占18.03%、60.26%和21.71%。在工業行業大類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企業法人單位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18.93%、13.49%和8.59%。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采礦業占44.21%,制造業占49.1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占6.60%。在工業行業大類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從業人員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41.87%、13.00%和10.43%(詳見表3-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092.23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38.41%。負債合計3038.16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39.84億元(詳見表3-3)。
(三)主要產品產量。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詳見表3-4。
二、建筑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2148個,比2013年末增長3.67倍;從業人員34540人,比2013年末下降18.59%。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2148個,占100%。其中,國有企業占內資企業的0.42%,集體企業占0.37%,私營企業占93.06%。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100%。其中,國有企業占內資企業的6.39%,集體企業占1.49%,私營企業占63.26%(詳見表3-5)。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房屋建筑業占17.23%,土木工程建筑業占19.46%,建筑安裝業占15.22%,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48.09%。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房屋建筑業占34.86%,土木工程建筑業占39.42%,建筑安裝業占6.85%,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18.87%(詳見表3-6)。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55.9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38.76%。負債合計89.07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9.49億元(詳見表3-7)。
注釋:
[1]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2]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四號)
——第三產業基本情況之一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批發和零售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12729個,從業人員62211人。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批發業占54.26%,零售業占45.74%。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批發業占55.36%,零售業占44.64%(詳見表4-1)。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9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占0.02%。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9.9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占0.02%(詳見表4-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3147868.4萬元,比2013年末增長73.43%。其中,批發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1542834.3萬元,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605034.1萬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78.97%和41.87%。負債合計9398376.6萬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427978.0萬元(詳見表4-3)。
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法人單位1520個,從業人員24629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74.37%和57.73%(詳見表4-4)。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28.23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12.78%。負債合計163.44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8.73億元(詳見表4-5)。
三、住宿和餐飲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582個,從業人員7742人。
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中,住宿業占43.47%,餐飲業占56.53%。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住宿業占65.41%,餐飲業占34.59%(詳見表4-6)。
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及單位從業人員數中,內資企業均為100%(詳見表4-7)。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72894.4萬元。其中,住宿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27018.6萬元,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5875.8萬元。負債合計242597.3萬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1310.6萬元(詳見表4-8)。
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887個,從業人員5751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8.97倍和2.48%(詳見表4-9)。
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7%,外商投資企業占0.3%。
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76.1%,外商投資企業占23.9%(詳見表4-10)。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5.35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43.56%。負債合計28.82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8.64億元(詳見表4-11)。
五、金融業
2018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業企業法人單位57個,從業人員356人(詳見表4-12)。
注:金融業企業法人單位匯總范圍包括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監管的單位和監管范圍之外從事金融行業的單位。
六、房地產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1392個,比2013年末增長144.6%。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409個,物業管理企業655個,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147個,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84.2%、216.4%和167.2%。
2018年末,全市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從業人員為16609人,比2013年末增長71.9%。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5337人,物業管理企業8351人,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593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6.6%、153.9%和47.1%(詳見表4-13)。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全市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為696.5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79.2%。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661.37億元,物業管理企業8.04億元,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2.34億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11.9%,68.6%和125%。負債合計603.04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4.90億元(詳見表4-14)。
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3337個,從業人員22019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84.73%和97.07%。
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租賃業占16.87%,商務服務業占83.13%。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租賃業占25.11%,商務服務業占74.89%(詳見表4-15)。
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及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均占100%(詳見表4-16)。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77.57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99.88%。其中,租賃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4.72億元,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52.85億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577.26%和95.36%。負債合計450.6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08億元。(詳見表4-17)。
注釋:
[1]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2]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五號)
——第三產業基本情況之二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第三產業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1489個,從業人員11552人。其中,企業法人單位1182個,從業人員8396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20.33%和36.50%(詳見表5-1)。
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1%,外商投資企業占0.1%。
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9.9%,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5%,外商投資企業占0.05%(詳見表5-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09.22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41.95%。負債合計78.4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35億元(詳見表5-3)。
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法人單位557個,從業人員10116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20.16%和16.32%。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174個,從業人員4599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4.47%和下降28.7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51.5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4.70倍。負債合計47.8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71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14.6億元,比2013年增長71.36%。本年支出(費用)合計4.6億元。
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987個,從業人員6373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91.67%和116.70%(詳見表5-4)。
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100%。
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100%(詳見表5-5)。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8.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61.54%。負債合計3.38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28億元(詳見表5-6)。
四、教育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教育法人單位1771個,從業人員67335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46.73%和下降2.19%。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1315個,從業人員61752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5.25%和下降8.23%。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教育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76億元,比2013年增長276.70%。負債合計3.3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50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160.9億元,比2013年增長154.31%。本年支出(費用)合計68.2億元。
五、衛生和社會工作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衛生和社會工作法人單位849個,從業人員27147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2.16%和13.92%。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583個,比2013年末下降0.20%,從業人員21744人,增長2.39%。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衛生和社會工作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5.04億元,比2013年增長338.48%。負債合計5.28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55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67.8億元,比2013年增長184.63%。本年支出(費用)合計48.2億元。
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法人單位1330個,從業人員7955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29.31%和0.95%。其中,企業法人單位1157個,從業人員5023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93.65%和42.8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3.71億元,比2013年增長30.95%。負債合計8.53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22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8.8億元,比2013年增長134.67%。本年支出(費用)合計3.4億元。
七、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法人單位6920個,比2013年末增長12.36%,從業人員112064人,下降7.44%。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的本年支出(費用)合計229.8億元。
注釋:
[1]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2]本公報中的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不包括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3]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六號)
——部分新興產業基本情況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部分新興產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8年末,全市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30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73%。其中,生物產業13個,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43.33%;新能源產業5個,占16.67%;節能環保產業5個,占16.67%。
二、高技術制造業
2018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12個,比2013年末增長50.00%;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7.06%,比2013年提高2.71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全稱研究與試驗發展,以下簡稱R&D)經費支出0.31億元,比2013年增長84.99%;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6.37%,比2013年提高2.72個百分點;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79%,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1.32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15件,比2013年減少6.2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件,比2013年增長14.29%;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53.33%,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20.77個百分點。
三、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
2018年,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28個,比2013年增長3.70%,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18%。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5.13億元,比2013年增長4.52%;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0.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分行業R&D經費支出及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詳見表6-1。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27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5件,分別比2013年增長14.11%和降低7.61%;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30.91%,比2013年降低7.26個百分點。
四、文化及相關產業
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3377個,比2013年末增長150%;從業人員18504人,比2013年末增長5.91%;資產總計109.1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68.42%。
2018年末,全市有經營性文化產業法人單位2869個,比2013年末增長182.16%;從業人員13365人,比2013年末增長35.34%;資產總計96.10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65.84%;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7.53億元,比2013年增長75.83%。
2018年末,全市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含社團)法人單位508個,比2013年末增長40.72%;從業人員5139人,比2013年末下降32.35%;資產總計13.0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89.14%;全年支出(費用)4.95億元,比2013年增長105.39%。
注釋:
[1]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2]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的精神和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標準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3]規模以上工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4]高技術制造業:按照《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高技術制造業是指國民經濟行業中R&D投入強度相對高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
[5]研究與試驗發展:是指為增加知識存量(也包括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的創造性、系統性工作,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
[6]文化及相關產業: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范圍包括:一是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具體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活動;二是為實現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所需的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和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包括制造和銷售)等活動。
[7]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七號)
——分縣(市、區)單位和從業人員情況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23日
根據臨汾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分縣(市、區)的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基本情況公布如下:
一、單位基本情況
2018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縣(市、區)是:堯都區12800個,占30.34%;侯馬市4307個,占10.21%;洪洞縣3898個,占9.24%。
按縣市分組的單位情況詳見表7-1。
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縣(市、區)是:堯都區17.75萬人,占28.04%;洪洞縣8.63萬人,占13.63%;霍州市5.35萬人,占8.46%。
按縣市分組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情況詳見表7-2。
注:表中分項數匯總范圍不包括證監會、保監會、鐵路等部門提供的綜合數據。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