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13億元,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67億元,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29億元,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30億元,增長1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8億元,增長0.1%;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10元,增長8.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5元,增長11.4%;城鎮新增就業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低于4.2%的控制目標;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7%,低于3.5%的控制目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7%,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2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49%,氨氮排放量下降2.35%,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6.46%,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全部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一)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努力做好穩增長工作。
充分發揮投資的帶動作用。著力擴大投資,深入開展“項目見效年”活動。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支持民間資本有序進入衛生、教育、養老等領域。完善現代流通網絡,深化“萬村千鄉”、社區商業“雙進”、15分鐘便民商圈、蔬菜直銷店等便民惠民工程建設,鼓勵養老、健康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著力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大力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積極推進黃河金三角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認真落實省政府出臺的煤炭“20條”、煤炭“17條”等措施。努力推進煤電協調發展和直供電交易,擴大大用戶直供電試點。積極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認真落實全省“金融10條”,深入開展“送金融進企業”活動,組織銀企對接。全面落實小微企業稅費減免等級優惠政策,實施“小升規”企業成長工程和“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
(二)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創新。
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繼續加快推進轉型綜改。一是統籌推進煤炭管理體制改革。二是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三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四是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五是不斷推進融資體制改革。六是積極推進公車改革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制定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臨汾行動計劃》和《臨汾市低碳創新行動計劃》。
(三)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發展成效顯著。
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新增糧食產能、中低產田改造、水利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加快推進曲沃晉之源太子灘、洪洞天澤等10大現代農業示范區、“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四個百萬畝”和農產品加工“513”工程等建設。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堅定不移地化解過剩產能,投資40億元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扶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堅持把發展服務業作為全市結構調整、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抓手,制定出臺了加快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四)加大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
強力推進節能降耗。鼓勵企業和公共機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重點項目實施,大量礦渣、水渣、粉煤灰等工業固廢得到轉化利用。狠抓大氣污染防治。制定實施全市大氣污染防治2014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煤煙污染治理、建筑施工工地揚塵治理、道路揚塵治理、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和油氣治理“六大工程”。大力推進集中供熱供氣,積極推進水環境污染防治,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和城市綜合整治工程,開展水源地安全隱患排查、供水水質督查和供水管網改造提升工程,全市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治理穩步推進。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全市完成營造林46萬畝,市區新增綠化面積25.32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44平方米,榮獲“山西省園林城市”稱號。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堅持不懈抓好安全生產。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強基年”和“知責、履責”活動,進一步強化政府安全監管和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積極擴大就業。先后出臺了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和鼓勵小微企業吸納勞動者就業的政策措施,幫扶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提高城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等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保障標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市全年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累計完成投資43.14億元,交通設施完成投資68億元。惠民工程成果豐碩。一是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得到大力發展。二是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成效明顯。三是農村“五件實事”進展順利。
(六)政策爭取實現重大突破,區域發展平臺進一步提升。
積極爭取國家、省支持,政策資金項目各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在國家戰略框架下區域一體化進程步伐加快;二是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三是我市被列為“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四是成功躋身國家第三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成為全省惟一入選的城市;五是西山7縣整體列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示范試點,是全國73個試點市中縣(市、區)最多的市;六是吉縣、大寧、汾西三縣被列為國家光伏扶貧示范縣,占全省5個入選縣的60%,占全國30個入選縣的十分之一;七是堯都區城東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納入國家試點;八是浮山縣成為國家第二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縣。與此同時,鄉寧采煤深陷區治理、古縣低碳經濟發展列為省級試點。
二、201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安排和主要任務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落實“六權治本”、推進“六大發展”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十二五”謀劃“十三五”的重要一年。全市上下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指針,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牢牢把握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狠抓“六權治本”六大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突出創新驅動,保障改善民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不斷開創弊革風清、富民強市新局面。
按照實事求是、積極進取、科學合理的原則,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15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預期性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城鎮新增就業崗位5.1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約束性指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2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77%、2.63%、3.42%和3.97%。
為順利實現上述目標,在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的同時,要重點抓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深化改革創新,釋放發展活力。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市本級審批事項。完善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深化農村改革。全面鋪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步伐,穩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建設。加快資本市場建設步伐,鼓勵企業通過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等融資工具,加快上市步伐,直接向市場融資。
(二)多措并舉穩增長,全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著力保持投資穩定增長。加強項目建設,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一是扎實推進“項目提質增效年”活動,精心謀劃推出一批事關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二是加快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實施步伐。
加快推進經濟帶互聯互通。三是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三)做好煤與非煤兩篇文章,加快轉型發展步伐。
繼續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非煤礦山重點做好鐵礦資源整合和復工復產工作。焦化產業抓好淘汰落后、產業聚集、鏈條延伸。鋼鐵產業重點促進產品優化,鼓勵開發優特鋼,著力優化品種結構。電力產業圍繞裝備提升、超低排放、脫硫脫硝,重點做好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進一步促進服務業發展。重點推進山西國際陸港、中信空港物流園等物流園區建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方物流,提升物流業對相關產業的綜合服務能力,加快侯馬物流樞紐建設步伐。進一步促進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旅游精品戰略。加快奧特萊斯芭蕾雨、上東世紀CBD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實施“電商千人百企培訓工程”,加快侯馬開發區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易商中國電子商務平臺等電子商務建設。加快推進創新發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低碳創新行動計劃,重點培育光宇半導體照明、華翔精密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
(四)切實做好“三農”工作,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穩定糧食高產水平。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進一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糧食創高產工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四個百萬畝”特色農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繼續抓好“兩平臺一通道”建設,鞏固完善市、縣、鄉、村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的引進、推廣和轉化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支持和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認真落實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入推進“百企千村”產業扶貧工程、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
(五)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一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圍繞“一城三區”和“一帶兩圈多點”的城鎮化布局,促進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臨汾城市群和侯馬城市群、12個大縣城和60個重點鎮建設。全面放開城鎮落戶條件,實施居住證制度,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推進市圖書館、博物館、奧體中心、市戲曲研究院非遺保護傳承基地等項目建設。拓寬改造鼓樓南北街、河西規劃三街南北段、迎春街南延、鑼鼓大橋西延等城區主干道。建設迎賓大道立交橋、機場快速通道等暢通工程。臨汾民航機場年底通航、吉河高速公路年底竣工、霍永高速公路西段二期、長臨高速公路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全面實施城中村改造、城市安居、設施提升、環境提質四大工程。加快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步伐。
(六)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
繼續促進對外貿易穩定發展。依托我市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形成的產業優勢、園區優勢、生態優勢,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加大承接長三角、珠三角、港臺地區產業轉移力度,積極爭取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在我市建立分支機構。加強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與其他三市在產業、生態、水利、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實現共建共享,在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金融等領域實現共贏發展。持續加快開發區發展。深化開發區建設機制改革,制定將洪洞甘亭工業園區納入臨汾開發區、山西國際陸港園區納入侯馬開發區的方案,推動臨汾開發區和侯馬開發區的整合組建;按照省級開發區標準,加快建設襄汾工業園區和洪洞趙城煤焦化深加工園區。
(七)扎實做好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作,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切實抓好節能減排項目。全力實施好“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項目,重點實施“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藍天白云”大氣污染防治、低碳物流、綠色能源利用、節能減排能力提升5個重點示范工程。加強污染減排和環境治理。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目標,嚴格落實新《環保法》,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戰役。加大生態建設力度。
重點實施好西山5縣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霍永高速綠化、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等工程。深入開展西山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園林城市建設,市區加快“國家級園林城市”創建步伐,繼續加快澇洰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深入推進低碳循環發展。全面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大力度促進煤炭、冶金、電力、化工等行業循環發展,推動工業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規模化。
(八)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繼續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化解過剩產能失業人員和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工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鞏固“新農合”制度,穩步提高人均籌資標準。扎實推進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改革,全面完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著力提升高中教育發展水平,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啟動中高等院校資源整合工作,推進山西師大、師大文理學院和臨汾學院新校區建設。加快市直醫療資源整合步伐,打造以“三甲”醫院為龍頭的醫療聯合體。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建立文化產業項目精品庫,加快文化場館建設。繼續實施縣級體育場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九)編制“十三五”規劃,描繪富民強市發展藍圖。
把統籌發展作為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根本方法,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重點工作放到一盤棋中統籌謀劃、安排、運作。抓好重大問題研究。深入謀劃“十三五”時期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努力把規劃做實。科學設置目標指標。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因地制宜,設置好經濟增長、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驅動、資源環境、民生改善等指標,提高規劃指標的合理性。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市、縣規劃均要與上級規劃銜接,要與相關領域、相關規劃協調,各專項規劃要符合總體規劃部署,使各類規劃成為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有機整體。
(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提高經濟運行調控水平。
深刻認識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全面把握新常態9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結合我市實際,圍繞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著力發現新問題新特點,探尋把握經濟變量間的新規律。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加強國家宏觀政策預調微調動向的分析預測,及時研究有效的跟進措施,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加強市縣經濟形勢分析聯動、信息共享,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變化態勢。強化底線思維,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提高對經濟運行的調控能力,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執行到位、取得實效。
臨汾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師學瑾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