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夏時節,萬木繁茂。浮山縣北王鎮杜村的一處集體院落里,電動砂輪機的嗡鳴聲此起彼伏。64歲的村民柏康戴著防塵口罩,正全神貫注地打磨著手中的金屬構件。“足不出村就能掙錢”的喜悅,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舒展開來。這個由閑置院落改造的手工車間,正是北王鎮探索“村企合作、促農增收”新模式的生動寫照。
今年以來,北王鎮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通過與蘇晉產業園深度合作,發展加工類庭院經濟,建起杜村、北張村兩個加工點,吸引了農村留守人員前來就近務工。
“咱們打磨時一定要使暗勁,保證4個面平整光滑。”來自蘇晉產業園的技術員雷雙林守在工位前,手把手指導村民操作要領。他身邊的賈福田老人雖已65歲,但干起活來毫不含糊,手中的金屬構件已能打磨得平整光潔。
“村企合作、促農增收”的合作模式煥發出蓬勃生機,讓這兩個村20余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前來了解、學習。在杜村,試運行僅僅4天后,每人每天就能完成加工100件以上,賈福田笑著說:“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老了還能當‘技術工人’。”
這兩個加工點時常會出現獨特的工作場景:有的村民干上兩三個小時就離開去干農活,有的村民干完家務活才來——這種“隨時來、隨時干,有事隨時走”的彈性工作制,正是項目設計的匠心所在。
“早上干兩三個小時,不耽誤晌午給家里做飯。”北張村村民秦廷芳說,這種靈活就業模式尤其受到農村婦女和老年人的歡迎,大家利用料理家務的碎片化時間參與生產,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北張村的加工點,兩個相鄰的房間里各有一張專業工作臺,12名村民正在仔細打磨金屬構件。該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國峰說:“村里改建了集體的一處閑置院落,購買了專業臺面、打磨機、空壓機等設備。這才試運行四五天時間,干活的村民每人每天能加工200件左右,等熟練以后能加工四五百件,每月可增收3000元。下一步我們將利用村里閑置區域擴大規模,讓有意愿的村民都參加,掙一份收入。”
據了解,蘇晉產業園簽訂合作協議后,一方面保證訂單量,另一方面派技術人員常駐指導;村集體負責場地維護和人員組織。這種權責明晰的合作機制,讓庭院經濟擺脫了“小打小鬧”的局限。
“這種將非核心工序下沉到農村的創新舉措,降低了企業的人工成本,又為村民找到一條增收之道。”杜村到村任職大學生竇天說,“下一步,我們也將擴大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到這條增收新路子上。”
記者 柴云祥 祁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