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柴云祥 祁欣) “今日下單,現采現發,野生槐花無污染”“零下35度凍干技術,鎖住蘋果鮮營養”……近日,在浮山縣響水河鎮,由三位村黨支部書記組成的特殊直播團隊正在進行網絡直播,將優質農產品賣向全國。今年以來,響水河鎮西北陳村、中角村和天壇鎮河底村的黨支部書記譚紅波、馬建峰、呂長財組成“支書主播團”,通過每周固定的公益助農直播,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800余單。
響水河鎮及周邊區域地處太岳山南麓,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蘋果凍干、有機黃桃、土雞蛋等農產品品質優良,但長期面臨銷售渠道狹窄難題。近年來,馬建峰、譚紅波先后嘗試拍攝短視頻進行宣傳推廣。
由于農產品季節性強、本村農產品種類有限,導致他們的短視頻作品素材短缺、時有時無,無法產生品牌效應。今年1月,譚紅波、馬建峰研究探討,決定攜手進行網絡直播帶貨,不僅銷售西北陳村、中角村的農產品,還要把助農區域擴展到全鎮乃至周邊鄉鎮。他們還邀請天壇鎮河底村黨支部書記呂長財加入直播團隊,共同組成“支書主播團”。
3月23日,“支書主播團”首場直播在西北陳村果園進行,三位村黨支部書記以蘋果凍干產品為主品,紅豆、綠豆、花椒等為輔品,在直播間里傾情推介。他們的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語言質樸、態度真誠,贏得直播間觀眾的高度好評,銷量完成近百單,銷售收入1000余元。
首場直播極大堅定了三位村黨支部書記的信心。一周后,他們的第二場直播如約而至,地點改在天壇鎮河底村,主品為村民們發展庭院經濟收獲的土雞蛋,這一次的銷售額提升至2000余元。
到了仲春時節,響水河鎮的白蒿、苜蓿等野菜漫山遍野,“支書主播團”就連續舉辦了白蒿、苜蓿、槐花專場,采取“先下單、再采摘”的辦法,根據訂單量組織有空閑時間的村民采摘野菜,讓百余名村民通過摘白蒿、捋槐花,掙上了零花錢,補貼了家用開支。57歲的農戶陳偉鵬賣出白蒿、蒲公英50多單,他高興地說:“閑了摘點野菜就賺了三百多元,支書比網紅還厲害。”
隨著直播效應不斷擴大,更多村民將自家的零散農產品送過來,東陳村的紅豆、梁家河村的干豆角、靈中村的花椒……曾經量少難賣的“零碎”都成了農民增收的“金疙瘩”。
這些農產品不僅銷售到全市、全省,還遠銷至山東濟南、湖北十堰、浙江寧波、黑龍江大慶等地,真正實現了“小屏幕”撬動“大市場”。
譚紅波表示,“支書聯動,助力振興”的創新模式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希望能有更多的村黨支部書記加入進來,助力更多農產品走出大山。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