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感受民俗風情、體驗農事活動、觀賞田園風光、品嘗特色美食、享受森林康養”,炎炎夏日,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到浮山。
作為傳說中的堯王避暑勝地,近年來浮山縣發揮區位、交通、環境、人文等優勢,把文化產業、全域旅游作為經濟轉型、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充分挖掘縣內外優勢資源和潛力,不斷發展旅游產業,努力打造臨汾“后花園”。
精鑄地域文化 讓旅游產業扎穩“馬步”
浮山縣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大對帝堯文化、道教文化、弟子規文化、餐飲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紅色文化的挖掘開發力度,推動文化與旅游、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信息通訊等深度融合,帶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重點籌劃建設《弟子規》文化創意園,開展了《弟子規》系列創意制作和開發宣傳,通過學校教育、民風熏陶等方式,讓《弟子規》走進千家萬戶,彰顯時代魅力。不斷深化剪紙、木偶、鑼鼓等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實施了剪紙文化提升工程,整合剪紙資源,培育創作人才,加強藝術交流,推動浮山剪紙產業規模化發展。該縣不斷把地域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傳統特色文化健康發展,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開展近郊旅游 打造鄉村旅游“新名片”
浮山縣依托海拔較高、氣候宜人、生態良好的優勢,大力發展以鄉村旅游、生態觀光為主的近郊旅游,叫響“天然氧吧、避暑勝地、養生天堂”品牌。
該縣重點建設了“印象田園”設施農業體驗區、錦繡園林觀賞區、休閑養生度假區三大綜合區建設,目前已具備接待能力。4月下旬,該縣成功舉辦首屆浮山印象田園鄉村文化旅游節,以賞花、飲食、民俗、采摘、攝影、騎游等主題活動為載體,吸引了周邊縣市12萬游客,旅游綜合收入達985萬余元。
實施了臣南河水系生態景觀區和堯山森林公園擴建工程,目前堯山森林公園太和橋項目橋梁基礎接近完工。未來浮山縣將形成以堯山森林公園堯文化體驗區為軸心,東連寨圪塔生態旅游區,西接鳳凰山莊休閑度假區,南通“印象田園”生態農業示范區,北達臣南河水系生態景觀區的浮山特色旅游線路和品牌。
做好特色餐飲 讓傳統美食迸發“新活力”
浮山餐飲文化歷史悠久、特色鮮明。早在明清時期,浮山飲食就很發達。乾隆年間,浮山人開設的燒麥館名聲遠揚。現在全縣60%以上的村莊都有人在外地做飯學徒,廚師遍布臨汾、太原、大同、天津、蘭州、北京等30多個城市。臨汾城區90%的飯店、賓館都有浮山廚師主廚。近年來全縣在外“掌勺子、端盤子、開館子、掙票子”的人,每年都在6000人以上。對于人口有13萬人的浮山縣,每20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餐飲業,每年可為全縣帶來經濟收入近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浮山縣發揮該縣廚師協會作用,在臨汾建成了浮山面食廣場。梳理特色飲食名錄,開展飲食文化交流培訓,浮山美食正在成為其旅游發展軟實力。目前該縣正規劃建設飲食文化一條街,打造具有浮山地域特色的餐飲文化品牌,使外來游客玩的好、吃的香,促進飲食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優化生態環境 讓群眾盡享“生態福祉”
浮山縣順應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追求和期待,堅持以良好的生態吸引人,以優美的環境留住人。加大生態美化和造林綠化的力度,圍繞“一湖水、一座橋、一片綠”,逐步啟動了臣南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今年實施了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工程,大力開展了城鄉環境集中整治工作,加大了縣城、道路沿線、景區景點的造林綠化和環境整治力度。
該縣不斷完善配套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功能。總投資7800余萬元的3條旅游公路項目已完成路基整修和所有節點性工程;總投資1.7億元的太皇峪森林公園旅游公路即將動工建設,縣城至森林覆蓋率達60%的寨圪塔鄉的車程明顯縮短。該縣劃設縣城禁燃區,提高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氣爽的生態宜居美好家園,讓綠色成為美麗浮山“底色”,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浮山新名片,為建設臨汾“后花園”提供了有力支撐。(李軍 衛琦)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