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浮山縣以重點項目為支撐,通過抓好工業“四個一批”、農業“四篇文章”和文化“四張特色牌”,全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亮點。
走進浮山大地,總投資兩億元的威盛達防火建材項目廠房建設、設備安裝正在快速推進;華潤四十嶺浮山風力發電項目,66座風機正在安裝調試;省重點工程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重要隧洞群已經貫通,建設任務實現過半;丞相河大橋、臣南河綜合生態治理等一大批戰略工程即將開工建設……
“四個一批”構建新型工業體系。產業轉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浮山縣以“鞏固提升一批、培育打造一批、擴規提質一批、引進激活一批”為突破點,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元支撐的新型工業體系。
在鞏固提升傳統產業中,浮山縣按照“控制總量、優化布局、聯合重組”的思路,對現有鐵礦企業進行升級和改造,鞏固扶持一批生產技術先進、安全性能優越、綜合實力較強的礦山企業,切實提高企業的存活力和競爭力;在培育打造新興產業中,加快推進威盛達消防器材建設項目,大力發展鋼質防火門、防火卷簾、防火窗、防火玻璃等新型建材產業。充分利用該縣被列為全國資源利用“雙百工程”示范縣的重要戰略機遇,依托豐富的尾礦資源,重點培育一批綠色、環保、高附加值的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在擴規提質潛力產業中,對定影膜、黑剛玉、核桃露等一些產業有基礎、發展有潛力、能夠正常生產運行的小微企業,繼續扶持其擴規提質、打造品牌、做大做強;在引進激活接續產業中,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引進一批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發展穩定、帶動力強的大集團、大企業、大項目,推動全縣工業經濟深度轉型、穩步發展。
“四篇文章”走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今年,浮山縣按照“短期抓蔬菜,中期抓蘋果,長期抓核桃,穩步抓谷子”的思路,重點做好有機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四篇文章”,走具有浮山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在有機農業發展上,浮山縣因地制宜,堅持規劃引領、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原則,逐步擴大種植有機農業面積,積極開展有機產品認證,強化營銷平臺建設,打響浮山有機農業“金字招牌”;循環農業發展上,繼續發展玉杰現代農業循環產業、振強雜糧醋等龍頭企業,全力打造“生態、科技、循環、綠色”的循環農業品牌,形成封閉、循環、生態的農業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設施農業發展上,依托“印象田園”設施蔬菜基地,著力培育以高效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春秋大棚為主體的設施農業產業帶,突出連片建設,形成地域優勢、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實現農業高效益、農民高收入;休閑農業發展上,繼續強力推進“印象田園”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三大板塊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加快推進設施農業體驗區完善提質工程、錦繡園林觀賞區景觀節點建設工程、休閑養生度假區環水庫道路硬化及農家樂建設工程,基本建成集采摘、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區。
“四張特色牌”打造“臨汾后花園”。浮山縣以區位、氣候、環境、人文等優勢為立足點,高位謀劃、高端開發、高效配置,打好地域文化、近郊旅游、特色餐飲、生態環境四張牌,打造集休閑娛樂、觀光旅游、度假康養等功能為一體的“臨汾后花園”。一是打好地域文化牌。依托浮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大帝堯文化、道教文化、弟子規文化、餐飲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紅色文化的挖掘開發力度,推動文化與旅游、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信息通訊等深度融合,帶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二是打好近郊旅游牌。依托浮山氣候宜人、生態良好的優勢,大力發展以鄉村旅游、生態觀光為主的近郊旅游,吸引臨汾及周邊縣市游客來浮山觀光采摘、休閑避暑、親近自然、體驗民俗。重點建設“印象田園”設施農業體驗區、錦繡園林觀賞區、休閑養生度假區、臣南河水系生態景觀區和堯山森林公園擴建工程;三是打好特色餐飲牌。發揮該縣廚師協會作用,梳理浮山特色飲食名錄,開展飲食文化交流培訓。規劃建設飲食文化一條街,努力打造具有浮山地域特色的餐飲文化品牌,使外來游客玩得好、吃得香,促進飲食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提升浮山飲食文化美譽度;四是打好生態環境牌。加大縣城、道路沿線、景區景點的造林綠化和環境整治力度,高標準建設一批美麗宜居示范村。完善配套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功能,改善環境衛生,提高接待能力,為建設臨汾后花園提供有力支撐。(李益民 衛琦)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