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浮山縣是省定貧困縣,2015年底全縣仍有貧困村78個、貧困戶7617戶、貧困人口23579人。為確保2018年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實現全面同步小康的目標,今年以來,浮山縣重點啟動實施了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轉移就業、教育扶持、醫療救助、社保兜底七大脫貧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戰。
發展生產脫貧工程。該縣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到全縣實施的各類產業開發項目中來,通過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有機農業、分布式光伏電站等產業,有效帶動和支撐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今年計劃在全縣9個鄉鎮、14個村建設14座100千瓦的光伏電站,年收入可達13萬元-15萬元。目前該縣已上報省市發改部門,待上級發改部門批復后,即可開工建設。
易地搬遷脫貧工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地組織貧困人口搬遷到縣城和交通便利的中心鎮、中心村,改善居住條件和發展環境。今年該縣將投資546萬元,移民搬遷700人。目前,搬遷農戶的各種資料已錄入貧困戶建檔主卡系統,各鄉鎮抓緊組織實施,到年底將全面完成移民搬遷任務。
生態補償脫貧工程。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市相關政策,加大對寨圪塔、米家垣等東部山區、林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力度,組織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入綠化隊、管護隊、施工隊,就地轉化成護林員、林業工人,幫助脫貧致富。
轉移就業脫貧工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大力實施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并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按照戶均轉移就業1個勞動力的要求,大力實施轉移就業服務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確保每個轉移就業勞動力年增收達到2萬元。今年計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人。
教育扶持脫貧工程。建立健全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提高資助和保障水平,確保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落實職業教育免學雜費政策,繼續開展教育助學貸款、金秋助學等幫扶活動,有效解決貧困戶因學致貧問題。目前,助學貸款等幫扶活動正在開展。
醫療救助脫貧工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銜接機制,對農村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給予補貼,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加大救助力度,防止和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社保兜底脫貧工程。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納入低保、五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綜合實施產業扶持、移民搬遷、生態補償、轉移就業、教育助學、醫療救助、社保兜底等脫貧戰略,確保扶真貧、真扶貧。
為做好扶貧攻堅工作,該縣堅持精準施策,做到精準摸底識別,精準建檔立卡,切實把貧困人口的結構、特點、致貧原因搞清楚,分類施策,對癥下藥,把扶貧資源瞄準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群眾。突出生態引領,堅持把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宜林荒山綠化進程,大力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山區、林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力度,支持林區群眾因地制宜種植特色經濟林、新品種經濟林,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旅游、林下經濟,實現荒山增綠、農民增收,讓“百姓富”與“生態美”實現同頻共振。激發內生動力,堅持“輸血扶貧”與“造血扶貧”相結合,引導貧困群眾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激發內在動力,增強發展能力,靠辛勤勞動和頭腦智慧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早日拔掉“窮根”,實現穩定脫貧。(李益民 許亞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