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縣農委高級農藝師陳華的故事
見到陳華,記者很難將眼前這個瘦小的女人與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的農藝師聯系起來。而正是這個“小女人”,在浮山縣“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蔬菜產業發展中,甘做一枚墊腳石,用自己的弱小身軀撐起了農民“土能生金”的美好愿望。
1997年7月,陳華從山西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畢業。懷著一腔熱情,她在廣袤的田野中播撒著知識,也播撒著希望。17年來,她以農田為家,潛心于蔬菜農業特別是設施蔬菜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為浮山縣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0年,由陳華負責技術指導和監督的浮山縣張莊鄉小衛坡溫室項目建設在即,當時她的處境十分艱難,項目基地離縣城有10里地,自己每天要下鄉,丈夫也在鄉村教學,不得已她給不到周歲的孩子斷了奶,每天走之前把孩子交給鄰居照看,晚上回來再接回去,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于基地和家里。從項目選址、規劃到種植,經過多月的努力,當年該項目畝均純收入就達上萬元。2002年,浮山縣的溫室產業項目成為省市首屈一指的靚點致富產業,面對這一喜人的成績,她幽默地說:“我的這輛破舊自行車立了汗馬功勞?!?010年,浮山縣全力落實“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為帶動更多農戶致富,陳華先后帶領重點村干部和示范戶代表500余人次,多次赴山東壽光、山西長治等地參觀考察,借鑒先進經驗,引進了溫室和春秋大棚。
剛開始,大家對發展設施農業持觀望態度,陳華就說服親戚好友自貸資金,率先示范。為帶動更多農戶經營,她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講解相關扶持優惠政策、產量及效益。在溫室和春秋大棚園區工程實施的日子里,她白天深入園區,細致觀察了解土壤、水、氣候等自然資源條件,規劃棚體建設方位,晚上回到辦公室編寫可研報告,為工程發展傾注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園區建成后,她又牽掛著每個大棚。
刮大風,她指導農戶拉緊壓膜線,封嚴風口,提高設施棚體的抗風強度;下大雪,擔心積雪壓壞棚體,她不顧雪后路滑,與農戶一起清理棚體上積雪;連續陰雨天,她揪心的是如何保苗防病,進棚入戶做好設施蔬菜的栽培管理。她就像一位護航員,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真正成為了農民致富路上的貼心人。
目前,浮山縣設施蔬菜產業飛速發展,21個春秋大棚園區相繼建立,張莊溫室示范園區、辛落村等春秋大棚園區現已成為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先行區和農民增收的樣板區。去年溫室黃瓜畝均產量1.3萬公斤,畝均純收入3.2萬元以上,春秋大棚畝均產量0.9萬公斤,畝均純收入1.4萬元,現已有3000余戶農戶實實在在享受到了設施產業帶來的實惠。
多年的農村基層實踐工作,使得陳華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更使她積累和掌握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技術。她先后在國家級、省級期刊上發表《浮山縣設施蔬菜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建議》《下凹式日光節能溫室黃瓜間作苦瓜立體高效栽培技術》等10余篇論文論著,得到了省、市有關專家的高度肯定。
近年來,她先后榮獲省、市、縣各級獎項27次。其中2013年獲山西省農業廳、省農林水工會“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優秀工作者;2011年獲省科技廳“蔬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農村技術承包獎”;2011年獲市勞動競賽委員會“五一勞動獎章”;2010獲省農業技術推廣站“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先進個人;2009年獲省科協“科技奉獻獎”先進個人;多次獲市農委“蔬菜工作先進個人”、“服務基層先進工作者”及浮山縣農委“先進個人”稱號。
看著大棚里長勢喜人的蔬菜,陳華說:“我出身于農村,最了解農民的需求和愿望,我就是想為農民多做點實事,讓他們增加收入,早點過上富裕日子?!彼男睦镅b的是農民,思謀的是蔬菜產業的發展。記者 李衛紅 實習生 張田甜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浮山全力打造[432336]衛生工程
下一篇: 浮山縣全力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