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二五”后,浮山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強力推進,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小縣辦大教育的創業之路。
堅持“三個保障”
在教育均衡發展機制上下工夫
政策保障,明確發展戰略。把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整體謀劃、超前部署,先后出臺了系列文件,明確了具體任務、措施和時間表。2014年將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列為全縣10大重點工作之一,下大力氣有序推進。
組織保障,強化發展舉措。縣委書記孫京民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信念、舉全縣之力辦教育的決心“三個不動搖”,政府縣長梁秀娟要求做到優先發展教育、推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質量“三個緊抓不放”。縣人大將均衡發展工作納入“三賬”監督機制,專題聽取工作匯報,并定期實地督查。縣政協定期深入學校專題調查研究、現場指導。縣發改、財政等相關部門一一簽訂責任書,明確職責。教育系統成立了綜合協調、裝備配套、檔案建設、安全保障、校園文化、公眾滿意度測評等6個工作組,實行月督查通報制、過程和結果雙重問責制。全縣上下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內外聯動、齊抓共管”的格局,營造了良好的教育均衡發展環境。
經費保障,夯實發展根基。在縣財政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始終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義務教育經費連年實現“三個增長”。2011年至2013年,縣財政對教育投入達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達3.8%。同時,實行教育投入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及特困學校傾斜政策,充足的經費為教育均衡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推進“三大行動”
在優化教育資源配備上做文章
2010年以來,該縣科學穩妥地推進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撤并了11所小學和2所中學,全縣中小學總數減少到32所,基本形成了布點均勻、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學校發展新格局,大大提高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
在2010年完成校安工程的基礎上,2011年以來累計投入1.2億元,完成了寨圪塔中學學生宿舍樓、北韓小學教師周轉房等30余個新建、擴建、改建和維修項目,建筑總面積達6萬余平方米,并重點向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學校傾斜。目前,學校校舍基本實現城鄉間、校際間零差距。
2013年,投入1019萬元圓滿完成了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2014年投入1800余萬元實施教育信息技術、教師辦公桌椅、學生課桌凳等配備工程,中小學校全部實現“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
實施“三項舉措”
在隊伍建設改革創新上求突破
優化師資結構。2010年對城區6所學校520名教師進行了優化整合;2011年以8個農村中心校為單位對154名農村小學教師進行交流調配;2012年、2013年通過城鄉結對互派輪崗交流,分別交流教師50人、100人;2014年縣域內交流教師89人。2011年以來共招聘特崗教師126名,全部補充到農村薄弱學校,使各學段、各學科教師結構更趨合理。該縣對農村及邊遠山區教師發放農村津貼、特殊津貼和每月200元的山區交通補助,同時在績效工資、職稱晉升、名師評選、表彰獎勵等方面進行傾斜。教師節特設扎根山區優秀教師獎項,2013年獎勵每人1000元,2014年提高到3000元。
提高整體素質。每年安排150余萬元列入財政預算,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自我提升”三種途徑,實行“國培計劃”、全員培訓、專項培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薄弱學科培訓“五訓并舉”,實現了教師培訓全覆蓋。結合實際開展了師德標兵巡回演講等系列特色鮮明的師德師風教育活動,規范教師從教行為,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提升管理水平。2012年以來,健全完善了校長選拔、聘任、考核及后備校長培養機制,按照“三年大交流、當年小調整”的交流方案,共調整校長9人。同時,采取校長崗前培訓、提高培訓、外出培訓等多種方式,對校長進行培訓提高,校長隊伍基本實現了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抓好“三項工作”
在教育內涵品質發展上求提升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按照“小學抓養成,初中抓習慣”的辦學思路,各學校創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開發了服務社區、葫蘆種植園、蔬菜種植基地等10多類的實踐基地,組建剪紙、書法等豐富多樣的學生社團30余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組織多彩文化活動,在全縣各學校分別開展鑼鼓、花鼓、水鼓、葫蘆絲、禮儀操等文藝活動,特色鮮明、成效明顯。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創新開設校本課程,編制了校本教材40余種。以“向課改要質量”為宗旨,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探索形成了10余種適合該縣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著力打造“輕負擔、快節奏、大容量”的高效課堂,實現了學校間教育教學同步發展。
高度關注教育公平。全縣以關注貧困家庭子女、三殘兒童等弱勢群體益為重點,實施教育公平工程。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行“兩免一補”,2013年以來共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130余萬元,惠及中小學生1700余人次。縣團委、關工委、婦聯和教育局聯合建立了“四位一體”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實行“教師幫扶”制度、“家校月溝通”制度,為貧困家庭子女和留守兒童提供多方位的資助。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是每個家庭的共同心愿,也是建設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今后,該縣將以通過國家評估驗收認定為契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實的步伐,開拓創新,乘勢而上,實現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通訊員 陜生森 張海平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電”靚“神山”新農村
下一篇: 浮山:轉變作風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