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張玉萍) 近日,汾西縣團柏鄉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3000畝有機水果(玉露香梨)基地示范園區里,陽光傾灑,梨葉茂密,梨樹枝頭已結出幼果。梨林間活躍著正在鋤草整地、疏枝剪枝的農民,70歲的郭保鎖就是其中一員。
“現在貧困戶享受上了好政策,像我一樣在這里打工干活兒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守著家門兒就能實現脫貧增收。”郭保鎖高興地說。郭保鎖是團柏鄉茶房村貧困戶,也是基地的技術員,栽樹、剪枝、管護、施肥、運輸樣樣都會。三年多來,他守在家門口打工,僅在基地干活兒一年就能掙到1萬余元。
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3000畝有機水果(玉露香梨)基地示范園區是汾西縣發展特色林業產業、讓貧困群眾在機制創新中增收的一個典型代表。
該縣依托省科技廳和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技術幫扶優勢,采取“財政資金入社、承包土地入股、農民務工入園”的辦法,建設玉露香梨基地,并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集約化經營、規范化栽培、標準化管理、有機化生產,帶動周邊群眾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貧困人口入企(社)務工拿“薪金”、入股經營分“股金”、土地流轉收“租金”。目前,全縣玉露香梨集中連片栽植規模達到1.2萬余畝,年產量800萬斤,純收入2000萬元,帶動貧困戶458戶、1419人。生態與生計、增綠與增收的有機結合,帶來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雙贏,生態扶貧愈來愈顯現出強大威力。
為了在一個戰場同時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汾西縣實施了退耕還林,近幾年平均每年可帶動近2000人脫貧。針對今年的疫情形勢,該縣又出臺了“硬核”措施,對已實施2019年新一輪退耕還林的貧困戶,在國家補助政策的基礎上,每畝由縣財政再補貼100元,可增加貧困戶收入93萬余元。該縣組建了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讓廣大貧困群眾參與到造林工程建設中,獲取勞動收入實現增收脫貧,目前共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39個,吸收貧困戶社員701人,占社員總數的73%,2017年以來平均每年帶動1170人脫貧。該縣加強森林資源保護,通過聘用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護林員,使其在參與生態管護的過程中獲得勞務報酬,讓貧困群眾在管林護林中增收,通過生態管護平均每年可帶動555人脫貧。該縣把核桃經濟林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三大產業之一,通過組建技術服務團隊,對全縣部分低產核桃經濟林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讓貧困群眾在精細管理中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圍繞荒山增綠、群眾增收目標,近5年來,汾西縣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共覆蓋貧困戶5352戶、貧困人口15521人,貧困人口可獲得各項林業收入5332.48萬元,戶均9963元,人均3435元。通過林業生態扶貧,平均每年可帶動3697人實現穩定脫貧。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