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秋日的汾西艷陽高照,碩果飄香。一項項特色產業在這里落地生根,一個個特色產品從這里運出外銷,精準扶貧的種子讓這個寂靜的山城容光煥發,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
精準扶貧的關鍵是抓準癥結,精準施策。汾西縣委、縣政府結合縣情實際,變“輸血”為“造血”,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以實現“五有”為目標,以實施“一村一品一主體”為抓手,按照主導產業“養殖抓肉雞、栽植抓核桃”、特色產業“光林種養齊發展、遍地開花全覆蓋”的工作思路,量身定制了特色產業發展品牌,找準了扶貧的發力點,使貧困戶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趟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路徑。
截至目前,全縣實施養殖項目57個、種植項目46個、戶用光伏項目11個、農機服務項目7個、農產品加工項目4個、鄉村旅游項目1個。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的規模龍頭企業有5家、合作經濟組織和合作社有126家,“一村一品一主體”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共帶動貧困戶4391戶、13048人,貧困戶人均增收達1000元以上,初步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幫扶”的目標。
“肉雞”創出大品牌。該縣緊緊瞄準建設“全省肉雞養殖第一縣”的目標,依托汾西縣洪昌養殖有限公司,按照“五統一、三固定”的經營模式,帶動全縣9個鄉鎮(社區)農民群眾發展肉雞養殖。2016年底,全縣累計建成標準化肉雞養殖大棚298個,年出欄2300萬只,年產值6.4億元,純收益6900萬元,帶動貧困戶1230戶、3480人,年人均增收1100元。今年,他們以9個鄉鎮(社區)為單元,啟動實施肉雞養殖園區10個,新建單批存欄3萬只規模的標準化肉雞養殖大棚100個,年新增飼養量2000萬只,總投資1.8億元,采取“財政注資到銀行、銀行信貸到農戶、農戶入股到企業、企業經營保分紅”的模式,帶動貧困戶3000余戶,每戶年均保底增收3000元,使肉雞產業真正成為全縣特色產業扶貧的主導產業。
“兩桃”變成“搖錢樹”。他們充分發揮汾西縣自然、氣候、區位優勢和栽植核桃的歷史傳統,全力打造核桃經濟林主導產業。出臺了《汾西縣經濟林建設管理辦法》,對連片建設10畝以上的規模戶,采取“統一提供苗木、統一栽植管理、統一管護補貼”的辦法進行扶持。每畝補助198元,扶持管護期為3年。全縣核桃經濟林面積達到17.9萬畝,掛果面積8萬畝,總產量440萬公斤,年產值8800萬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78元。同時實施核桃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對老核桃樹進行品種改良、高接換優,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2900余人,年人均增收1350元。還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多、野生山桃多的特點,采取栽植、嫁接等措施,建設優質扁桃基地2萬畝,為全國第二大扁桃栽植基地,帶動貧困戶100余戶、300余人,年人均增收1100元。今年新建核桃經濟林1萬畝、退耕還林3萬畝,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39個,確定建檔立卡造林員945人,人均務工增收6063元,并且還聘用建檔立卡護林員235人,人均增收8400元。直接發放貧困戶退耕還林補助364.8萬元,帶動貧困人口910人,人均增收4000元。
“光伏”覆蓋鄉村戶。汾西縣緊跟生態轉型的發展要求,建設鄉、村、戶和企業光伏扶貧電站,全縣新建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172兆瓦,占到全市總裝機的三分之二。其中,企業大型光伏扶貧電站160兆瓦,每年上交縣財政1680萬元,用于全縣深度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工作。村級100千瓦光伏電站建成80個,每年收益可達到1040萬元,其中60%用于貧困戶扶持,40%為村集體收益;其余40個村按照每個村200千瓦的裝機容量規劃建設,年底可實現所有行政村光伏扶貧全覆蓋。全縣發展5千瓦至20千瓦戶用光伏673戶,已建成并網336戶,打造了瓦窯圪塔、太陽山等一批“光伏新村”。今年,與中國證監會簽訂了“脫貧攻堅、助力汾西”捐贈項目協議,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34家基金公司捐款2305萬元,啟動8座鄉鎮300千瓦“光伏發電+特色農場”項目,預計年底前可建成并網,收益用于扶持本鄉鎮范圍內的深度貧困人口。
“蠶蟲”走向大市場。在栽桑養蠶上,他們依托山西桑蠶研究所的技術支持,由眾芯蠶絲合作社牽頭,采取“養殖、管理、加工”三位一體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桑園種植、桑蠶養殖產業。現已栽植桑園2800畝,發展蠶農400余戶,年養蠶4300張,每年可生產蠶絲被、保健枕等系列產品1萬余條(件),帶動貧困戶117戶,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在黃粉蟲養殖上,聘請山西省科技廳和山西農大專家,聯合開展了黃粉蟲養殖技術培訓,培訓學員100余名,采取“統一育種、分散養殖、集中收購”的辦法,帶動全縣16個村發展黃粉蟲養殖項目,黃粉蟲養殖面積達到11740平方米、30余萬盒,帶動貧困戶210戶,戶均增收4200元。9月份實現第一單產品出口創匯。
“養豬”引進大集團。該縣與河南雄峰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大象集團合作,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由合作社組織貧困戶聯合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建設規模化養殖園區,由集團公司提供規范化、標準化養殖管理技術服務,實行“保姆式”代養,代養生豬1頭,保底收入150元以上。在和平鎮組建合作社3個,建設代養豬場3座,每座代養豬場每年可代養生豬1000頭,年實現效益45萬元,帶動貧困戶24戶,戶均增收8000余元。在勍香鎮建成飼料加工廠1座、規模化生豬養殖大棚6座。每座可養殖生豬1100頭,年實現效益120萬元,帶動貧困戶72戶,戶均增收3100元。
“梨園”托起小康夢。依托省科技廳和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技術幫扶優勢,采取“財政資金入社、承包土地入股、農民務工入園”的辦法,建設玉露香梨基地,并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集約化經營、規范化栽培、標準化管理、有機化生產。
其中,團柏鄉規模化示范園3000畝,永安鎮規模化示范園2000畝,帶動貧困戶458戶,農民資金分紅、土地入股、務工入園,實現戶均增收7600元。受到了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有關領導專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評,被推薦確定為“國家農業部標準化創建水果示范園”和“玉露香梨國家出口基地”。
“蘑菇”撐起“增收傘”。全縣食用菌種植項目有香菇、雙孢菇、木耳等,年產量265噸。其中,雙孢菇種植大棚共82個,帶動貧困戶398戶,戶均增收3000元;香菇種植大棚共70個,帶動貧困戶390戶,戶均增收3300元;木耳種植面積6670平方米,帶動貧困戶10戶,戶均增收3600元。與此同時,小雜糧、苦蕎、雙季槐、西紅柿、辣椒、油葵、花椒、蜜蜂、肉牛等特色產業也初具規模,在農民脫貧增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汾西縣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從“給票子”變為“給路子”,從“拿錢”變為“生錢”,讓汾西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侯建兵)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