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汾西縣一位收藏愛好者展示了一件他的藏品,初步判斷是一張清代的“戶部執照”。
由于年代久遠,該“戶部執照”的日期模糊不清。執照的質地為黃色皮綿紙,寬48厘米,高56厘米。其文字印在雙龍紋飾黑線框內,頂頭印有“戶部執照”四個大字。橫隔線下是豎排的繁體正文。“執照”記錄的信息能看清楚的是用毛筆填寫的“山西巡撫冊報俊秀宋天保,山西趙城縣人,捐銀100兩,準予從九品職位,持照人宋天保”。
同時還有“藩庫”三代曾祖父長順、X父增榮、望賢”等字樣。
為防止執照被人假冒,還用毛筆把宋天保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名字填了進去,并加蓋了一方7厘米見方的篆體“戶部”朱紅印章,還有紅筆在日期上畫押。具體什么原因捐銀,因內容模糊不得而知,而捐銀數量用朱紅筆標注為重點。
據了解,清朝后期,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炮轟猛擊,發動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侵略戰爭。而清廷腐敗又無力再戰,被迫與侵略者簽訂了一連串不平等條約,清朝廷向野蠻的侵入者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要解決賠款問題,要彌補國庫空虛的現狀,清廷只好推行“捐官”公開化、制度化。“捐官”就是用官位作為籌碼向社會進行募捐,即向官府捐出多少銀兩,由官方出具一份公文,正式封給一官半職。“捐官”其實是開辟了科考之外的另一條仕途,但這也是對寒窗苦讀學子的一種殘酷打擊。
汾西縣發現的該張“戶部執照”,對于研究選官、科舉制度及地方文化教育提供了佐證,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記者王隰斌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