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創新 做響品牌 轉化流量
——代表委員熱議文旅融合發展
王紅紅代表:
大力整合旅游資源
加快推出精品線路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速發展‘游戲+文旅’‘街區+文旅’‘微短劇+文旅’‘體育+文旅’‘低空經濟+文旅’等新業態,組團打造小西天、廣勝寺、汾城古鎮等《黑神話:悟空》現象級文旅IP。這些內容讓人激動,也令人振奮。”王紅紅說。
王紅紅建議,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升《夢幻小西天》舞臺劇文化內涵,持續增加非遺展演內容,不斷豐富文創產品展示展銷。同時,大力挖掘和整合縣域內晉西革命紀念館、中國梨博園、黃土地質公園等優質旅游資源,持續打造和優化古建生態游、紅色研學游、生態康養游、地質奇觀游等精品旅游線路,讓更多的游客品嘗玉露香梨,感受懸塑飛天,不斷提高小西天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 張春茂
邱海琴委員:
解鎖非遺傳承密碼
助推文旅融合發展
“在臨汾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更彰顯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追求。”邱海琴說,“這次我帶來了《加快推進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提案。”
為了有效推進非遺傳承、助推文旅融合發展,邱海琴建議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非遺,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同時,她呼吁構建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等實景體驗區,為市民提供親身體驗非遺的平臺,進一步加深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
此外,邱海琴還創新性地提出了打造“非遺+媒體”傳播模式的想法。她認為,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可以讓非遺傳承人通過視頻記錄等方式,更直觀地展示他們的技藝和背后的故事,從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并為文旅融合發展拓寬路徑。
記者 任怡星
劉林翠代表:
拓寬文旅融合思路
激活縣域發展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這為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劉林翠表示,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既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又是推動鄉村振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劉林翠建議,建設剪紙非遺活態傳承核心區,在永和縣乾坤灣景區、樓山景區等入口打造“永和剪紙非遺工坊”,集創作展演、研學體驗、文創銷售于一體,設計“剪紙技藝全景體驗動線”;結合永和梯田、黃河乾坤灣等自然景觀,開發“山水剪紙”系列作品,推出“剪紙地圖”“節氣窗花”等主題旅游紀念品;開發“非遺研學營”等特色活動,形成“文化體驗+民宿+手作”產業鏈,打造“家家有剪紙,戶戶是展館”的民俗景觀,通過“非遺+旅游”激活縣域發展新動能。
記者 安月琦
郭金霞委員:
深挖文創產品潛力
賦能文旅產業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以較大篇幅聚焦文旅產業發展,充分說明了政府對文旅產業的重視和支持。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全力打造‘玩得好、留得下、帶得走、記得住’的旅游,并提出明確路徑和具體舉措,我感到非常振奮。”郭金霞表示,臨汾歷史底蘊深厚,文旅資源豐富,但是存在文創產品競爭力不強、品牌不響的問題,需要在提升文創產品競爭力上下功夫。
郭金霞建議,要深挖文化內涵,精準賦予文創靈魂,梳理經典文化故事,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之中;要創新設計理念,凸顯文創產品特色,打造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充滿現代時尚感的文創產品;要提升產品品質,聚力文創優選優品,從原材料的選擇、制作工藝到產品包裝嚴格把關;整合文旅資源,推進文創品牌建設,打造統一的文創品牌,設計獨特的品牌標識,進行全方位宣傳,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推動產業融合,深度煥發文創生命力,為臨汾的文旅文創產業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