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云卷云舒下的姑射大橋橫跨碧波汾水,格外恢宏大氣……縱覽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觸摸城市建設的強勁脈搏,這一幅記載非凡“城跡”的壯美畫卷氣勢如虹。
過去的一年,曾經全民翹首以盼的“愿景”變為“實景”,總合圍面積40平方公里的“快速中環”按期通車,由此開啟了市區內暢外聯、轉換高效的城市交通新格局。
過去的一年,全市文化主軸主脈初步落成,市區平陽廣場的革命歷史公園成為紅色教育打卡地,水塔游園、棲息園和古城公園三期工程讓我市公園建設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升級跨越。
過去的一年,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的住宅項目陸續建成投用,一批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持續推進,城市發展中的短板得到補齊,城市更加宜居宜業……
這累累碩果和驕人成績,見證了我市在推進城市更新中的堅實步伐。
2024年,我市堅持以城市“雙品質”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最大邏輯”,奮力推進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讓臨汾這座城市顏值氣質價值不斷攀升,對外吸引力、影響力、美譽度越來越強,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條中環”暢通城市循環
城市“快速中環”如同一條流暢的紐帶,在一幢幢高樓間穿梭,成為市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市通過實施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讓城市道路更加高效快捷,不斷刷新人民群眾出行的幸福指數。
全長24.4公里的“快速中環”是我市首條環形快速道路,有效暢通了城市的南北向和東西向交通,消除了城市“割裂”,方便了市民出行,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提升了城市形象。這也讓我市成為繼省城太原之后全省第二個擁有快速環線交通的城市。
“快速中環”連同已通車運行的五一路快速通道、西關立交橋、解放路高架橋、澇洰河大橋基本構成了主城區高效便捷的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形成了“15分鐘交通圈”,臨汾由此步入快速交通時代,也有力促進了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快速中環雖然是市區道路,卻能體驗到高速公路的行駛快感,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司機師傅馬華說,從河汾一路駛入快速中環至臨汾西站,眼前豁然開朗,雙向車道的主路寬闊平坦,5分鐘就可到達站臺。
“快速中環”重要節點工程姑射大橋是我省首座人車分流的雙層跨汾河大橋,1:2的鋼拱肋矢跨比在全國同類項目中也屬罕見。特別是其特有的三連拱設計充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構思,彰顯了臨汾地域文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觀效果提升了姑射山知名度,成為我市又一新地標。
同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大力實施“城市綠道建設行動”和“城鎮綠蔭行動”,在快速中環、解放路和五一路快速通道沿線持續實施大規模的綠化工程,打造了17個“口袋公園”,形成了連貫的綠色生態廊道,打造了城市“綠肺”。
“快速中環的按期通車,打通全城多個堵點,如同打通城市路網的任督二脈,一條聯通全城的快速路網已然呈現。”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市工務中心主任楊文告訴記者,通過這條“流量通道”,市區道路環線、射線深度交織,加速了城市交通一體化進程,形成了城市外通內暢、轉換高效、區間融合的城市路網新格局。
“一道主軸”靚麗城市風景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一座讓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平陽之城綻放華彩。
漫步在市區平陽廣場的革命歷史公園,曾經的革命歲月恍如近在眼前,這里也成為一處全新的紅色游、歷史游、打卡游集合地。
2024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著眼于“文化賦能”,以臨汾古城歷史文化遺跡為支撐,聘請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編制了全省第一部《臨汾古城文物主軸主脈動線規劃方案》,大力推進實施文化主軸主脈建設,從節點到景點、從街巷到游線、從單幅美景到整體城市畫卷的提升與重塑,讓臨汾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風采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我市精心打造建設的古城公園三期城墻保護修繕工程、關帝廟文物修繕工程、鋁鍋巷片區等節點將與鐵佛寺片區、財神樓街區、貢院街等組成的“文化主軸主脈主線”,串聯起旅游景點、城市公園、歷史文化遺址,形成連續、宜人、適游的“景觀帶”,“一軸、一帶、多點”的城市公園、游園布局初步成型。
漫步城市街頭,“轉角遇見美”的幸福愿景正逐漸成為現實圖景,水塔游園鑲嵌在城市的脈絡之中,曾經閑置的“邊角料”重新煥發活力,讓市民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
水塔游園雖小,但每個細節都是精雕細琢,多彩艷麗的塑膠地面、錯落有致的景觀灌木,與娛樂休閑的市民共同勾勒出“灑脫、自由、喜悅”的亮麗風景,越來越多的市民聚在這里健身、休憩、娛樂,享受健康生活。
俯瞰市區紫藤公園、汾河公園……它們將平陽古城裝點得如詩如畫,市民可在綠蔭下感受汾河流水潺潺聲、風吹樹葉沙沙聲、鳥兒鳴叫啾啾聲,身心無比放松。
說起“文化賦能”的重頭戲,當屬關帝廟文物修繕工程和古城公園三期城墻保護修繕工程。修繕改造后的關帝廟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覽升級更新、宣傳賦能造勢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提升。游客可以參觀關帝廟等歷史遺跡,也可以全景式地了解平陽古城的歷史文脈。
“目前正在加緊建設的鋁鍋巷更是臨汾版的‘寬窄巷子’,這些項目既為歷史建筑注入了新生命又保留了城市記憶。”楊文說。
接下來,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全力推進鼓樓片區、鐵佛寺片區、財神樓片區、文廟片區、貢院街片區串珠成鏈、連線成片,用心用情用力打造臨汾歷史文化快進慢游深體驗核心區。
如今的平陽古城開門見綠、文脈相承,市民在繁華中靠近自然,與飛鳥為鄰,與花草為伴,與歷史對話,美好生活撲面而來。
“一處好宅”最是撫慰民心
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輻射帶動城區舊貌煥新顏,對城中村、老舊小區、危舊住房實施改造,強力補齊城市建設中的短板,城市更加宜居宜業。
蔚藍的天空下,城北安置房小區的一幢幢樓宇高端大氣,錯落有致。“我們秉承‘活力共享、低碳綠色’的設計理念,打造現代化的高品質社區,同時全面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讓周邊居民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務。”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張迎慶介紹,目前,樓房主體結構已全部完工,外墻保溫施工順利完成,現階段正集中力量進行外墻真石漆的涂裝及公共區域的鋪裝作業。
該小區配套設施的施工正有序推進,通水、通電、暖氣、燃氣等專項工程正由各專業部門施工隊伍穩步進行。剩余綠化施工部分,將根據氣候條件適時開展,確保項目整體進度不受影響。
近年來,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堅持把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與完善城市功能有機結合,統籌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不斷提高群眾居住的舒適度、便利度和安全性,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將回遷房和商品房同品質建設的理念落到實處,在戶型搭配上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增加小區綠化率,配建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學校,健全完善周邊醫院、商業,以及地下管網、垃圾處置等設施,努力建設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該局還針對老舊小區存在的私搭亂建、基礎設施破損、車輛進出無序等問題,打造“住用安全、設施完善、功能齊備、出行方便、環境整潔”的居民社區,讓一批批老舊小區煥發“青春活力”。
2024年,全市12個縣(市、區)的182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全部開工,不僅改造了外露的“面子”,更做好了惠民的“里子”,提前完成既有住宅加裝電梯60部省定目標任務,群眾居住環境改善駛入了“快車道”。在加快推進中,始終堅持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全力補齊民生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高城市整體功能和形象品質。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提升,實現了向“凈、亮、美”的蛻變。
一個個老舊小區華麗變身,一棟棟老居民樓煥發新顏。孫臏廟工行小區和臨師附小家屬小區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令人稱道的是,小區還加裝了電梯,一些腿腳不便的高齡住戶感慨,坐上電梯感受到了“一鍵直達”的幸福感。
同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推動我市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促進建筑業提質增效。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建筑業產值和增加值增速兩項經濟指標連續兩年位列全省榜首,堪稱“一枝獨秀”。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和增加值增速兩項經濟指標分別位列全省第一、第二,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前列;全市9個保交樓項目、共1940套房屋已全部提前完成交付,51個保交房項目已交付商品住房13115套,交付率達到98.2%,超額完成國省目標要求。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展望未來,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以更大的視野和手筆,持續推動城市更新的步伐繼續向前大踏步邁進,一體謀劃推進市區15分鐘交通圈、15分鐘就醫圈、優質教育圈和五大商圈,積極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把高標準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為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努力把臨汾建成讓臨汾人自豪的樣子。
記者 祁 欣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