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發展建良言 同心協力贏未來
——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孫建軍委員:
打造品牌文化活動
促進文化事業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青年發展型、人才成長型城市,同時延續辦好‘文化消夏月’、民宿文化節等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文化大餐。”孫建軍說,品牌文化活動為傳承文化、發揚文化、提升文化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建軍建議,應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文化發展大局,以大作品引領、大項目帶動、大活動造勢等方式,助力文化事業發展。將文藝發展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創精品、引人才、攀高峰的保障機制,全力推動文藝創作高質量發展。開展文化進萬家、下基層。加強人才崗前培訓,提升業務工作水平,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打造牢固的展現舞臺,并運用報刊、電視、互聯網等各類載體,做正能量全方位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記者 劉文軍
胡福玲委員:
提升整體辦學水平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胡福玲認為,就我市當前教育發展情況而言,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優質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和標準化程度不高等方面。
胡福玲建議,統籌建設、合理布局,提升辦學品質,加大對現有優質教育資源投資建設力度;對優質教育資源較少的區域統籌安排,科學布設,按照現有標準加速建設。強化隊伍、抓好培訓,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保持教師隊伍健康、持續發展,努力實現教師資源均衡。加強交流、資源共享,積極對接優質資源,學習對標全國優秀經驗,比如“一校多區”“名校集團”“委托代管”“聯盟校”等等,真正做到名校名師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記者 李 媛
范嫻娉委員:
探索“影視旅游”模式
推進跨界融合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新型業態‘興’起來,不斷拓展‘文旅+’廣度。”范嫻娉說,“如今‘影視旅游’正在成為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也將為當地的文旅產業賦能增勢。”
范嫻娉建議,引進國內外各類影視賽事,并舉辦帝堯文化、晉商文化、根祖文化、黃河文化等相關活動,以“旅游+影視+宣教+研學”的形式,提升景區活躍度;以“旅游+影視+文創+消費”的方式,創作新穎的影視道具仿品進景區,形成景區獨有的小新視界電影院線和展覽館,打造新型影視文旅產業綜合性融合體;將“影視+文旅+非遺”進行跨界融合,展現文旅融合新業態,把影視短暫拉動效應逐漸變成旅游景點目的地的“長尾效應”,讓一場國際影視賽事的落地生根帶動當地旅游景區和城市的經濟文化繁榮發展,讓一部經典影視劇的挖掘、拍攝、宣傳打響當地旅游景區和城市的品牌。
記者 劉文軍
王芳委員:
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加強公共就業指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王芳說,聆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后備受鼓舞,她今年更加關注的是,如何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服務。
“目前,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總量壓力大、就業觀念待轉變、市場用工環境與學生期望存在偏差等。”為此,王芳建議,拓寬就業渠道,擴大政策性就業項目招錄,開發社區服務性崗位,鼓勵各類企業有針對性地增設新的崗位,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加強就業指導,積極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擇業觀,鼓勵將個人追求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到基層一線貢獻青春力量。強化就業服務,相關部門應加大各項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力度,其中人社部門應強化公共就業服務,通過專場招聘活動、在多平臺發布崗位信息等形式,為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搭建好橋梁。
記者 黃藝貞
李兵代表:
全面排查風險隱患
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持精準治安、科學治安、依法治安,認真執行‘三管三必須’實施細則”“深入開展‘三大專項行動’,全面排查風險隱患,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堅決防范各類安全事故發生。”李兵認為,我市高層建筑增長迅速,高層住宅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問題也在逐步顯現。
李兵建議,建立消防安全群防群治機制,由相關行業部門和基層力量參與消防工作;開展電動自行車進梯入戶專項整治,做好疏堵結合;完善消防設施建設,按時進行維護保養;強化安全巡查檢查,形成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閉環,不斷提高綜合防治水平;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開展應急疏散演練,強化居民消防安全意識,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氛圍;持續填補救援力量空白,科學規劃消防站點布局,確保發生火情打早打小打了。
記者 張春茂
范慧慧代表:
完善救助體系
加強兜底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抓好兜底性民生’,為我們做好今后的幫扶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范慧慧一直以來非常關注困難群眾的幫扶問題。
加強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體現著民生厚度、政策溫度和社會文明程度,要真抓實干落實政策,用心用情做好幫扶。范慧慧建議,應落實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按當地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確定,同步調整特困供養標準。充分發揮臨時救濟的作用,建立臨時救濟備用金,對因突發事件、重大疾病等原因致困群眾給予幫扶救助。同時,取消戶籍地申請救助限制,允許在本地生活6個月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申請救助。探索困難群眾認定救助通用平臺,加強民政、殘聯、教育等部門協同配合,共享幫扶信息,精準幫扶困難群眾,確保應保盡保、應幫盡幫。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困難群眾幫扶工作,加快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記者 曹 燕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