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從一座果園到滿目緋紅,從傳統種植到智慧管護,從單一品種到產業延鏈,從享譽全國到走向世界……吉縣65年如一日堅持長期主義,舉全縣之力發展蘋果產業,繪就了如今“九萬農民謀一果,七十二行興一業”的繁花盛景。
四月的吉縣,春風拂面,百花爭艷。溝壑與塬面交錯間,株株“希望苗”迎風搖擺,座座“致富園”生機盎然。果農們穿梭于田間地頭,忙著修剪枝條、施肥澆水……
60余載春華秋實,曾經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貧瘠之地,如今已成了“蘋果之鄉”。2024年,該縣蘋果種植面積達30萬畝,年產量25萬噸,年產值超過15億元,“吉縣蘋果”品牌價值30.23億元,成為山西乃至中國蘋果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化優勢為勝勢
據《吉縣縣志》記載,在商代吉縣就有栽植果樹的記錄。新中國成立后,以1960年紅旗林場創建第一座蘋果園馬連灘果園為標志,一大批社辦村辦果園相繼涌現,吉縣開啟了種植蘋果的有益探索。
1985年,吉縣組織180余名干部走進田間地頭,圍繞農村經濟改革“望聞問切”,摸準了當地具備蘋果生長的緯度、海拔、溫差、光照、土壤、空氣質量“六個最適宜”的天然優勢。
1987年,吉縣提出在全縣栽植蘋果10萬畝的目標。1988年,該縣形成“三個一機制”(即: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圖到底不折騰、一業興縣聚合力)。之后,歷任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堅持長期主義,把發展蘋果產業作為立縣之本、富民之策、耐心產業,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形成了“九萬農民謀一果,七十二行興一業”的生動局面。
小蘋果也有大作為,小蘋果也能大擔當。2018年,吉縣憑借蘋果產業5個80%(蘋果產業面積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專業村占到行政村的80%以上、果農占農民的80%以上、果農人均果品收入占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80%、貧困群眾依靠果業脫貧的達80%以上)率先“突圍”,成為全省首批、全市首個脫貧摘帽縣。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1989年,在山西省優質蘋果鑒評會及農業部優質水果鑒評中,“吉縣蘋果”獲得蘋果類唯一金獎;1993年,獲山西省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2010年,獲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20年,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2021年,吉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蘋果產業全產業鏈典型縣,被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勢區。2024年,吉縣10.78萬畝蘋果基地被納入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名錄。此外,吉縣蘋果還通過無公害蘋果產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等認證,榮獲“中華名果”“中國蘋果之鄉”等稱號,并成功出口英國。
欲窮大地三千里,須上高峰八百盤。2024年,吉縣緊扣省委、市委對“沿黃板塊”的精準定位,因地制宜聚焦“品種、品質、品牌”三品建設,秉持“宜喬則喬、宜矮則矮”科學理念,以“四新工程”(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機制)破局開路,強勢推進蘋果產業“二次革命”,全力繪就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詩篇!
從傳統到“四新”
經霜浴露滿園彤,裊裊花香飄沃野。
在吉縣壺口鎮東部塬面上,1800余畝“四新”示范園內,嫩綠的葉子鋪滿枝頭,蘋果花肆意綻放,馥郁的芳香沁人心脾。當年栽種、次年掛果的矮化密植新技術,讓前來觀賞的果農們驚嘆不已。
在果園里摸爬滾打半輩子的吉縣中垛果樹站站長強貴家告訴記者,2023年試種新品種時,他根本不相信錯過了植樹季果樹還能栽活。以往的老果樹拔除后,園地需要休耕2-3年,之后再栽下的新果樹需要6年左右才能掛果。也就是說,進入老化、病害增加的果園,至少需要近10年時間輪轉,才能重迎盛果期。“在專家指導下,采用‘二脫一抗’現代‘根插’苗木繁育技術,實現了果樹抗重茬、免休耕,打破了傳統困境。”強貴家興奮之情難以言表。
“示范園試種了早、中、晚熟品種,新果樹一年成型、兩年掛果、三年穩產,畝產控制在4000公斤上下,而且地頭直采每公斤價格能賣到20元左右,每畝地可增收大約1萬元。”每天騎著電動三輪車穿梭于果園的柏東村果農陳武忠高興地說。
科技不僅是生產力,更是新品種引進的加速器,新品種的研發與繁育是產業升級的基石。2023年,吉縣蘋果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掛牌營業”。以“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目標,吉縣引來以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魏欽平教授為首的國內頂尖專家教授團隊,以及以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大學張東教授為首的博士人才團隊,建設了“一院雙基地”,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的新品種。
在吉縣各鄉鎮的有機旱作現代高效示范基地,時常會看到國內知名專家、山東農大園藝學院果樹系教授張繼祥騎著電動三輪車來回穿梭的身影。隨著基地越來越多,電動三輪車成了他常用的交通工具,方便他隨時停下來察看果樹成長情況。張繼祥說:“我們2023年4月20日栽種的第一批新品種果樹,像美味、宮藤富士、吉美人等,苗木成活率達99%。2024年春天成花,經限花限產保護措施后,畝產約500公斤,宜機化、輕簡化新模式取得成功。”
在專家駐守指導下,吉縣蘋果苗木繁育基地培育的20萬株矮化種苗,滿足了2024年完成2410畝示范園的種苗需求,蘋果種苗實現政府背書、貼上了吉縣標簽。
“新品種果樹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專家的悉心管護。”吉縣蘋果協會會長楊朝輝表示,有了知名專家在田間地頭的駐守,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把技術和經驗手把手傳授給大家……
新技術帶來新氣象,新模式催生新機制。“農戶+研究機構+村集體經濟組織+多方專業市場主體聯合”“村集體+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等聯農帶農新機制,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拔節向上,“5221”“532”等全新合作分配模式,把果農持股和分紅比例定為“5”,將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激發了果農們的內驅力。
去年11月,吉縣蘋果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蘋果矮砧現代高效創新種植技術”入選2024年山西省企業典型創新案例。這標志著吉縣蘋果種植技術突破傳統桎梏,率先蹚出以科技創新驅動全產業鏈升級的新路徑,為山西農業現代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本。
變人工為智能
“新型果園集中連片,實現機械化作業和標準化生產,提高果子品質,收益也高,智慧管護精準高效還省時省力,我每天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與眾多參與基地管護的果農一樣,陳武忠從果業技術能手搖身一變成為“新型產業工人”。
圍繞“品質”,吉縣探索出一條輕簡化、宜機化、數智化的發展新路。水肥一體化設施為高效施肥、精準節水灌溉提供了保障;修剪、收獲等采用高新生物科技和現代農機,做到免刻芽、免疏花、免拉枝、免套袋等輕簡、數智化管護,兩個人即可完成百畝果園的生產與管護。
煙臺眾德集團農業工程部郝光,視吉縣為第二故鄉,常年奔走在吉縣各鄉鎮,提供新產品和新技術服務。在柏東村示范園智慧水肥一體化控制中心,郝光指著滴灌智能設備一一介紹:“泵房系統通過智能恒壓控制柜、疊片過濾器、智能控制操作終端等一體操控,按照設定的恒定壓力,控制水泵的同時,還能控制田間閥門組進行施肥。另外,通過田間安裝的傳感器,實時顯示土壤的濕度和溫度,在濕度低于設定值時啟動灌溉。水肥一體化省水省肥省工省力,一個人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上千畝果園的澆灌和施肥,相比傳統澆灌節水30%-70%,節省肥料50%以上,減少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在吉縣上東村有機旱作高效示范園里,種有秋映、美味、愛妃等新品種,園區還搭建了大數據服務平臺和智慧果業系統,盡顯科技范兒。永固村“三新”示范基地的120畝土地上,種著13個國內優新品種,支架扶持、全自動防雹網、水肥一體、大數據監測、蟲害物理捕殺等系統一應俱全,為果樹茁壯成長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在橋南社區蘋果矮化密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內,負責人葛明森介紹:“我們打造了智慧化種植生產管理系統,安裝了智慧氣象與生產環境監測設備,豐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00余萬元。”
這些基地多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和吉縣“院縣共建”,通過引進、試種、選優后逐步推廣新品種栽植。在推廣新技術方面,還有“砧穗組合”“輕簡化管理”和“行內鋪設防草布、行間種植油菜”有機旱作栽培等。
科技為媒,吉縣蘋果產業煥發出新活力。運用大數據分析管控平臺、電子商務產業鏈管理平臺和5G+智慧果業平臺,以“數智”賦能全面提升生產標準化、經營網絡化、服務便捷化水平,構建了“前端生產技術管理——中端金融保險期貨——終端精準品牌營銷”的全鏈條智慧服務平臺。
以底氣強“成色”
去年9月28日,2024鄉村振興(太谷)論壇在山西瀟河國際會議中心開幕,200多位“三農”領域專家、學者參加論壇。吉縣縣委書記趙松強應邀發表主旨演講。他在分享經驗時表示:“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的重要指示要求,圍繞‘品種、品質、品牌’,全鏈條提質升級蘋果產業,‘紅蘋果’成為挑起鄉村振興的‘金扁擔’。可以說,30萬畝金獎蘋果就是吉縣鄉村振興的最大底氣!”
當前,吉縣蘋果產業每年用工450萬人次,拉動餐飲消費約1億元、交通運輸收益約9000萬元,帶動超2萬名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力支撐。
此外,吉縣全力推進蘋果品牌戰略,積極探索“農文旅體”融合發展,在四川德陽舉辦新聞發布會,官宣“吉祥吉縣·吉地吉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出“吉縣蘋果撩人香”宣傳語,在各地布局旗艦店、特色館,讓“吉縣蘋果”香飄四方、深入人心。吉縣還舉辦了黃河大地藝術季;與大寧攜手合辦“大吉520”黃河英雄會汽車越野挑戰賽;依托壺口瀑布,建設集苗木繁育、觀光采摘、研學寫生等于一體的黃河大合唱國際寫生基地;依托“蘋果+旅游”,建成美輪美奐的“蘋果小鎮”;通過以上舉措,不斷提升吉縣的區域知名度和產品影響力。該縣還建成蘋果培訓中心等7個功能性研學基地,讓產業與人才相互賦能、協同共進。
每年四月果花盛開、十月碩果飄香的時節,吉縣引導果農在果園內以“互聯網+短視頻+直播”的方式,用田園風光+優質果品擴大銷售。據了解,目前全縣線上規模銷售經營戶達100余家,年銷售額5000萬元以上。
在剛剛召開的吉縣兩會上,吉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牛永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部署:2025年,吉縣將圍繞打造“全國優質蘋果(標準)生產地”,堅持“線上線下同步,矮化喬化并重”,從市場端、生產端、流通端、加工端“四端發力”,讓“好蘋果”賣上“好價錢”,保障果農切身利益,推進蘋果加工產業轉化增值,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矩陣。吉縣蘋果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現代化產業路徑愈加清晰。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相信,隨著蘋果國際服務貿易中心的正式啟用,國際數字化綠色包裝園區、吉縣大數據中心(吉縣蘋果云平臺)項目的建成……“吉縣蘋果”的金字招牌成色更亮,吉縣鄉村振興的底氣更足。
當30萬畝花海的芬芳彌漫吉州大地,鄉村振興的絢麗華章正澎湃鋪展。吉縣人民正懷揣滾燙的夢想,在新時代廣袤的畫卷上,奮力續寫“一顆蘋果撬動一方經濟”的產業傳奇。
記者 姜秀麗 鄭紅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