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秋時節,在汾西縣眾贏農牧有限公司的智慧牛場,19座寬敞整齊的牛棚連片排列,第一批入棚的500多頭西門塔爾牛犢體格健壯,“哞哞”叫聲此起彼伏。它們每天享受精心配比的“營養美食”,每項體征都會被“項圈”精準記錄,數字化、標準化、科學化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這座投資2.6億元、可存欄4000頭肉牛的牛場位于汾西縣勍香鎮辛莊村,由曾經的廢舊廠房改造而成。
“現在,牛場采用科技賦能智慧養牛,讓養殖更加輕松便捷!”該公司負責人史靖彬介紹,每頭肉牛都佩戴耳標和專業項圈,耳標相當于牛的身份證,記錄牛的信息;專業項圈可實時監測牛的運動步數、健康情況、進食時間等數據,通過對各類數據的采集、分析、預測,可第一時間收集到牛的基本情況,進而做出預判,牛場的管理就會更輕松。
每天下午5時,技術員喬俊華會準時來到草料棚,一鍵開啟拌料機,牛的食物經過處理,由特邀專業博士王爽通過電腦科學配比,最終形成“高端定制”營養晚餐。這樣一來,飼喂的精準度,可實現牛的高效、穩定、安全飼喂管理。
下午5時30分是牛的固定“晚餐時間”。喬俊華駕駛撒料車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500頭牛的投喂工作。緊接著,又駕駛推料車將灑落一旁的飼料推向牛欄處供牛繼續食用。這些機械化的投用大大提高了喂養速度,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
在喬俊華看來,他之前在村里也養過牛,但這里的養殖方式卻令他大開眼界。一個人能管理幾百頭牛,這在原來想都不敢想。
場區的西北方向是有機肥料加工區,飼養員會定期駕駛糞便收集車清理牛糞,將收集好的牛糞統一運往這里,通過發酵、腐熟、滅菌、脫臭等工序后,“搖身一變”成了有機肥。
為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汾西縣眾贏農牧有限公司創新推出了“肉牛認養計劃”,這一計劃的實施將有效把普通農戶、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納入企業的“利益共同體”,屆時這些認養肉牛的養殖戶將按比例分紅,若到肉牛出售時價格超過合同約定金額,還將實現二次分紅。
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崛起。當前,該公司不斷深化校企、院企合作,與山西農大建立發展平臺,聚焦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把企業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與高等院校的智力優勢、技術優勢相結合,建立特色化肉牛產業全產業鏈,促進肉牛產業快速發展。
目前,該公司圍繞肉牛產業上下游產業鏈,著力構建現代化生態循環養殖產業鏈條,已形成“生態養殖—科學飼喂—有機肥生產—訂單銷售”等環節齊全的全牛產業鏈,實現產、加、銷一體化運作。
史靖彬告訴記者,在接下來的兩個月,牛場將有3000頭牛犢陸續入場。同時二期工程正逐步推進,牛場將著力建設零碳沼氣池,收集好的牛糞除了能加工成有機肥,還可進行厭氧發酵生成沼氣,最后再用沼氣進行發電供給牛場使用。
“現在,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外部推動力。汾西縣委、縣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力度大、政策創新多,給我們吃下了‘定心丸’‘舒心丸’。”史靖彬感慨,“未來,我們將在延伸產業鏈上下功夫,加快肉牛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以建設全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桿為目標,為加快實現‘三個努力成為’貢獻力量。”
如今,這個扎在山窩窩里的牛場正以非凡的氣魄,步履鏗鏘、勇毅前行,持續打好“科技牌”,做強“牛文章”,唱響“新牧歌”。
記者 祁 欣 任怡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