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南垣村夜景
馮南垣村新貌
游客采摘
蔬菜大棚
趕制年饃
特寫1
鄉村記憶 獨具魅力
雪后初霽,馮南垣村銀裝素裹,在陽光照耀下煥發出別樣生機。
村委會主任助理曹陳輝在村口老槐樹下迎接我們。談起村里的變化,他一下打開了話匣子。從垣下的溝溝坎坎到垣上的新村新院,他都如數家珍。
在年饃體驗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幅木制雕塑,上面刻著全國各地花饃樣式和霍州媧皇廟壁畫做年饃的場景。“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巨大字幅和蒸年饃的場景雕塑十分震撼人心。
“這里非常適合一家人親子游,不僅可以了解年饃的悠久歷史,還可以體驗‘好事多磨’的樂趣。”曹陳輝娓娓道來。記者看到,現場有來自幾個家庭的游客,大人正帶著孩子在“有模有樣”房學捏年饃,孩子們戴著廚師帽、身系圍裙,將面團搓成長條,兩端向內一卷,摁下兩顆棗,一個棗花年饃便成型了。隨后,做好的年饃被放進“蒸蒸日上”房蒸制。游客們通過觀看、傾聽、動手等方式,真正體驗了霍州年饃制作全過程,特別是當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年饃冒著熱氣出籠時,臉上洋溢出幸福的喜悅。
孩子們手持“小小傳承人”的獎狀,來到下一站——鄉村記憶館。這里有霍州市退休老干部陳新華潛心收集的千余件展品。小院里陳列著上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的生產生活用具,木犁、木耙、扁擔、麥繩、推車等無一不飽含著時代印記,記錄和展示著鄉村農耕文化、傳統村落變遷等文明進程。
小朋友們纏著曹陳輝問東問西。家長們表示,鄉村記憶館承載了老一輩人的鄉愁,展現了獨具魅力的鄉土風情,帶孩子來這里研學非常有意義。
曹陳輝說,如今的馮南垣村不僅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還是紅色教育基地。現已建成初心講堂、初心小院、連心廣場、戲樓、茶樓等,打造集展覽展示、研學參觀、紅色教育、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目前,已接待參訪單位500余家、干部群眾32萬人次。
特寫2
產業富民 年饃飄香
過完臘八就是年。這些天,霍州年饃又進入熱氣騰騰的生產旺季。
在霍州市辛置鎮的霍嬤嬤食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身著無菌服的工人正緊張忙碌著。長長的流水線上,發酵好的面團被機器切割成劑子,再經過工人們嫻熟靈巧的雙手,一個個造型栩栩如生的年饃便呈現在眼前。
“霍嬤嬤”公司由霍州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山西瀚康商貿有限公司共同注資,集科研、培訓、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引進國內最先進的智能化仿手工年饃制坯生產線,是霍州市目前規模最大的年饃企業。生產車間共設置3條生產線,其中2條人工揉制生產線、1條自動化面坯配送線,一天可生產2.5萬公斤年饃。
蒸制車間里,正趕上年饃出籠。花式多樣的年饃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步步登高、如意棗花、財源錢串、年年有魚、五福盤壽……籠蓋一揭開,饅頭的香甜味便飄滿整個車間。
談起年饃的獨特配方,“霍嬤嬤”公司董事長胡濤說:“我們的年饃使用了玉米、糯米、大豆、豌豆、黃豆、葡萄汁研發而成的‘酵’頭,所以才有這種獨特的口味。”
產業富民,年饃飄香。“霍嬤嬤”公司致力于打造從田間地頭到都市餐桌的全產業鏈,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年饃產業研究院,研發了年饃無菌包裝技術,使年饃的保質期在常溫下延長至一個月以上,實現了年饃常年加工。預計每年可生產年饃4500萬個,實現產值5000萬元。
霍州年饃不僅富含優質蛋白質,還富含大量益生菌。以當地出嫁女兒制作的“羊羔饃”為例,在干燥通風環境下,可以長期保存,民間還有用風干“羊羔饃”治療小孩腹瀉的偏方。年饃經過持續發酵,再配以佐料,實現“酵變為醬”,可制成老黑面醬,生動佐證霍州年饃用法良多、營養豐富的特點。
如今的霍州年饃,像蒸籠里升騰起的一個個“圖騰”,為人們帶來喜氣、帶來吉祥,成為吉祥饃、喜慶饃、幸福饃。
親歷者說
馮南垣村村民 師紅兵
2022年1月26日,是我這輩子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我們村,來到我家看望慰問,大伙兒深受感動。總書記親切詢問我重建住房好不好,年貨置辦了沒有,還有什么困難,并深情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年過好!”時間過得真快,我們現在已經在新居里過了兩個春節,一年更比一年好。我家現在大變樣了,以前家里平時就我和老伴倆人,現在來馮南垣村的游客都喜歡到我家看看,我就給大家當講解員,老伴在年饃加工坊做年饃。村子幾乎每天都有參觀旅游的團體來,他們會去特色小院看看那些老物件,在村里菜館吃上一頓農家飯。等到村里的民宿建好了,大家可以在村里留宿,體驗村里的生活。這兩年,村里的文藝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威風鑼鼓喧天,快板歌舞熱鬧,感謝黨,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我們一定牢記領袖囑托,用不懈奮斗創造幸福生活。
馮南垣村黨支部書記 師軍平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言猶在耳,時時鞭策、激勵著我們基層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這兩年來,我們立足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定位,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推出了“馮南垣”名特優區域公用品牌,實施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發展大棚蔬菜、富硒小麥。山羊養殖、年饃、培訓、民宿、餐飲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規劃建成初心講堂、窯洞會議室、鄉村記憶小院等,打造了馮南垣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紅色內涵不斷豐富。我們還要開辟古驛道歷史文化游專線,打造古驛道文旅融合帶、周村周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示范片區、老張灣村傳統古村落片區,以此帶動全村旅游業發展,把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美起來。
師莊鄉黨委書記 朱瑞華
2022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師莊鄉馮南垣村,當時我為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馮南垣村災后重建情況,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時至今日仍讓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兩年來,全鄉干部群眾牢記領袖囑托,瞄準將馮南垣村打造成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目標,讓鄉村靚起來、產業強起來、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我們堅持鄉土風貌,不搞大拆大建,全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手做的年饃,引發了當地干部群眾更多的思考:只要市場青睞,年饃這個往日只在春節期間制作的節日佳品未嘗不能一年四季走紅。我們看準市場需求,建設了年饃加工企業,解決了年饃生產保存關鍵技術難題,使“小饃饃”成為增收致富的大產業。下一步,我們要以點帶面,實現整鄉發展,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記者手記
努力創造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災后恢復重建和鄉村振興,加強流域綜合治理,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漫步馮南垣村,寬闊干凈的街道兩旁,一棟棟混凝土裝配式住房排列整齊,“共建美麗鄉村,共享美好生活”12個鮮紅大字催人奮進,如今的馮南垣村生機勃勃。
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斗爭了幾千年,飽經憂患、備嘗艱辛,從來沒有被壓垮,而是在災難中挺起不屈的脊梁,鑄就我們這個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
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立足眼前,積極推進重建災毀房屋、修復受損水利設施、完善防洪工程體系等,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也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當地產業發展定位和方向,將恢復重建與補短板、強弱項結合起來,與產業長遠發展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引導廣大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努力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幸福美好。
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統籌災后恢復重建和鄉村振興,打造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記者深深感受到,感恩奮進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正激勵著霍州市干部群眾踔厲奮發,努力創造美好生活。
文字:山西日報記者 郭玉琴 杜春春
圖片:郭玉琴 杜春春 霍州融媒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