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疫情聯防聯控第一線。
作為堯都區最大的城市社區,鐵路東街道三元社區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強化基層網格化管理優勢,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堅定的決心、最扎實的措施構建起七級閉環最小單元管理體系,在提升社區基層治理效能的同時,筑牢了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4月7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云峰在三元社區調研檢查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首要任務,嚴格落實好最小單元管控措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要總結提煉網格化管理、基層組織工作等基層治理經驗,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治理模式,不斷提升社區管理水平。要加大社區宣傳力度,引導廣大市民熱愛臨汾、心系臨汾、發展臨汾。
4月13日,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總調度室印發通知,將三元社區的疫情防控經驗作為典型在全市推廣。
戰“疫”一線“網格紅”
“麻煩您出示一下出入證……”4月19日近午,堯都區糧局維修中心小區入口,佩戴著紅袖標的趙憶帆正和另一位居民在此值守。
來自市文化館的趙憶帆是一名社區在冊黨員,每周她都會在這里提供一次志愿服務。讓她頗感欣喜的是,隨著當天三元社區與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一中隊臨時黨支部的成立,7名城管執法隊員也將加入值守隊伍,“我們的力量會充實不少!”
堯都區糧局維修中心小區有居民96戶330多人,多年來,是一個無物業公司、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由于小區底子薄,又沒有經費來源,因而疫情防控工作一度力量不足。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三元社區并非少數。“我們社區成立于2002年4月,現有居民6350戶19685人。轄區共有20個居民小區,其中有物業管理(高層)小區3個,下崗破產企業托管小區12個,‘三無’小區(片區)5個,整體呈現困難戶多、老年人多、下崗待業人員多,居民家庭收入低、人均文化水平低的‘三多兩低’特點。”三元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衛星介紹。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最小單元,亦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最基礎防線。面對如此復雜的管理現狀,如何堵住風險漏洞、織密織牢防控網?劉衛星在堯都區委、區政府傾力打造的“七級閉環管理體系”中找到了答案。
作為一種創新舉措,“七級閉環管理體系”涵蓋了疫情防控工作中上至區委、區政府,下到居民個人的七級主體,意在通過這套體系確保防控指令、相關信息第一時間傳達給每一位群眾,從而形成“村村(棟棟)有人看、家家有人管、戶戶有人查”的無盲區防控格局。顯然,社區是其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
按照堯都區總體部署要求,三元社區全面建立七級閉環最小單元管理體系,在原有5個網格、20個小區黨支部基礎上調整優化,無縫隙劃分了132個有效治理“微網格”,通過建立臨時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來有效打通、徹底激活“社區黨委—臨時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居民”五級疫情防控垂直協同作戰體系,壓緊壓實“五包一”(街道干部、網格員、基層醫務工作者、民警、志愿者)包聯責任,確保轄區疫情防控無死角、無盲區。“線上,居民微信群精準建立到每棟樓、每個單元,商戶微信群分格涵蓋每個門店和單位,便于社區工作人員及時掌握情況、提供貼心服務;線下,社區對七級閉環最小單元體系管理人員定期培訓,確保信息上傳下達,首尾相通。特別是對網格員、樓棟長一級,社區網格長面對面“輸送”信息,確保他們政策明、底數清,反應迅速、管控得力,實現了線上線下‘雙軌聯動’。”劉衛星如是說。
戰“疫”一線,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三元社區黨委下設3個黨支部,在冊黨員218名,在職黨員906名。在常態化開展重點人員排查管控、小區門崗值守、重點區域管控等措施的基礎上,社區“兩委”對20個小區逐一分析研判,結合堯都區委號召開展的“全員參與防疫·守牢堯都陣地”活動,將其中參與市、區直單位黨組織報到的104名在職人員、215名在冊黨員合理配置在轄區內的疫情防控卡點。尤其是向下崗破產企業小區、“三無”小區等17個管控措施薄弱的小區(片區)傾斜,及時安排在職人員、在冊黨員、志愿者值守,極大緩解了疫情防控卡點人員力量薄弱的現狀。
創新報備“研判準”
疫情防控,貴在精準、高效。對于人口基數大、管理情況復雜的三元社區而言,想要在第一時間準確掌握來(返)臨居民情況這類龐雜的信息絕非易事。
記者采訪期間,總能看到轄區各小區入口處張貼的各種二維碼,其中有專屬樓棟、單元微信群的,也有小區的“場所碼”,還有一種三元社區獨創的“報備碼”,只需用手機一掃,就能跳轉至填寫報備信息的頁面。
在一個題為“20個居民小區專門報備碼”的頁面里,需要填寫的內容除居民個人基本信息外,還包括返臨時間、從何處返臨等關鍵信息。在另一個“4月7日以后接觸快遞報備碼”的頁面里,包括了收取快遞的時間、地點,快遞公司名稱和收取件數,以及家庭成員是否接觸等信息。
負責三元社區疫情防控信息報送等工作的周亞芳介紹,這是她和同事們首創的“問卷星”工作法,“我們通過第三方APP將居民報備所需信息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區居民可以通過七級閉環群或掃描小區入口值守點張貼的報備二維碼進行線上報備。”
“比如之前對4月7日以來接觸韻達快遞人員的報備,我們接到任務后就立即生成二維碼,通過各個小區的七級閉環群進行了全方位覆蓋推送,到14日一早,整個社區已有1000多位居民進行了網絡登記。”周亞芳說,類似這樣的“大數據”信息匯總到后臺后,她會將其導出至電腦,然后制作成不同的統計表格,提供給社區領導和各個網格長用以分析研判或分類管理。
“這種工作法一方面可以解決居民們填報紙質版的繁瑣,減少了人員非必要接觸,另一方面大大減少了工作量,使我們能夠更加高效、快捷、精準地掌握所需信息底數,在保證居民信息安全的同時,做到了摸排、報備全覆蓋。”周亞芳自信滿滿地說。
也正是基于“大數據”信息的支撐,三元社區目前已形成疫情防控分析研判日會制,各網格長將本轄區每日疫情防控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經驗做法拿到會上研究,社區“兩委”班子分析研判,及時推廣優秀做法,改進短板弱項。
如今,三元社區以安排部署全覆蓋、宣傳消殺全覆蓋、排查報備全覆蓋、分析研判全覆蓋、精準管控全覆蓋“五個全覆蓋”為抓手,線上線下聯動發力,全面提升了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工作水平,為居民構建起一張堅固的“安全網”。
精準管控“堡壘牢”
一面黨旗迎風飄揚,一頂帳篷駐守入口,一群人輪流值守;“眾志成城、科學應對,群防群控、戰勝疫情”,喇叭里滾動播放的提示聲聲入耳,橫幅上的宣傳標語句句入心……這樣的場景,在三元社區隨處可見。
疫情防控卡點,是守護小區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為了消除區域盲點,實現全域防控,三元社區按照區域位置和居民戶數情況,以便于管控、方便居民進出為原則,在原先18處卡點基礎上,新增設了3處,并及時對小區有輔門、后門的,全部進行了修整封堵,只保留主通道進出。同時,由臨時黨支部統籌轄區內共駐共建單位、業委會(物管會)、在冊黨員、在職人員、物業服務企業、志愿者團體等各類聯防聯控組織力量。
為了切實守住“外防輸入”關口,營造同心戰“疫”的濃厚氛圍,三元社區依托鐵路東街道辦事處,全力為社區下崗破產企業小區、“三無”小區配備了防疫物資。目前,轄區每處卡點均制作了大幅“場所碼”指示牌,規范了人員登記簿、宣傳標語噴繪,配置了帳篷、桌椅、測溫儀、宣傳小喇叭、免洗酒精凝膠、電源照明等硬件設施,發放了疫情防控工作貼心告知卡、七級閉環管理體系等相關知識。據不完全統計,三元社區共在各小區出入口張貼《通告》300余份,發放《倡議書》5000余份,懸掛條幅與標語80條,發放“出入證”19600張,制作“場所碼”40塊,以此教育和引導居民自覺增強防控意識。與此同時,還及時開展環境消殺工作,有效防控疫情擴散。目前各小區每日消殺面積約1.5萬平方米,社區定期對“三無”小區防疫卡點、公廁、大門口等公共區域的消殺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疫情防控責任重大,容不得半點兒馬虎。”劉衛星表示,下一步,三元社區將在鞏固已有疫情防控工作經驗的同時,按照中央和省、市、區各項部署安排,持續抓好小區防控主陣地,繼續創新疫情防控大數據可視化、精細化、精準化,用更加快捷、安全的方式服務居民,用“五包一”工作機制“死看硬守”,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記者 孫宗林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