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共享高質量發展奮斗成果
——代表委員圍繞教育醫療事業積極建言獻策
姚潤珍代表:
扎根教育立德樹人
盡己所能教好學生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化教育改革,建設改造中小學校舍,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是政府辦好教育,讓人民切身獲得更多幸福感發出的最強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市人大代表姚潤珍和記者分享了她的激動之情。
姚潤珍表示,作為人大代表,親眼見證了過去5年我市教育的發展與變化,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福音,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福音。在未來的工作中,將認真踐行一名人大代表職責,盡己所能教好每一名學生、上好每一堂課。
記者 潘華玲
高曉芳代表:
繼續落實“雙減”政策
不斷推進創先爭優
“面對疫情防控、秋汛等不利因素,全市干部群眾凝心聚力,萬眾一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市人大代表高曉芳說,“繪藍圖催人奮進,定任務科學精準。市政府工作報告既讓我們看到了臨汾發展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服務人民、造福百姓的信心和決心。”
高曉芳建議,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繼續落實好“雙減”政策,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職責,以勇于創新、不斷超越的姿態,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創先爭優,用優異成績贏得家長信任、社會認可,推動臨汾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 張春茂 趙振宇
閆璟委員:
深入推進家校共育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推動文化強市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全領域培育臨汾文明風尚。”市政協委員閆璟說,當前加強校園文化尤其是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至關重要。
閆璟建議,應充分發揮市關工委和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專家學者的作用,走進校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學校舉辦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另外,推進家校共育,優秀傳統文化既要進學校,又要進家庭。只有家校合作共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
記者 荀丹薇
李華民委員:
建設區域醫療中心
滿足群眾診療需求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市政協委員李華民說,區域醫療中心的核心是重點學科建設,希望能夠加強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和省級重點學科建設,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李華民建議,一是在人才引育上,醫療機構應在剛性引進、柔性引進兩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進學科建設,提升學科能力。二是在學科資助上,應著力推動學科集群建設,探索發展一批整合式醫學中心,建立一批特色治療中心,建設資源共享的影像、病理、檢驗等醫技中心,以及日間手術部、健康管理部等綜合服務中心。三是在平臺建設上,應整合資源,推進多部門聯合支持重點專科大平臺建設。四是在黨建引領上,應按照“組織建在學科”的原則,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干部與人才隊伍,為加強區域醫療中心、醫療重點學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 劉 超
高祥委員:
持續推動市縣合作
提升縣域醫療水平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強醫提質行動,創建名科、名醫、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讓老百姓看病最方便、最溫暖、最便宜。”市政協委員高祥說,看到這些惠民措施,心情特別激動,這與他的提案不謀而合。
高祥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市級“三甲”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向縣一級醫療機構的傾斜力度,讓更多名醫、名專家到縣域為群眾坐診,帶動縣域醫療機構學科發展,并幫助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著力提升縣、鄉、村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讓醫療“一體化”持續加強,打造衛生健康“朋友圈”;持續推動市、縣合作,建立健全更高效的運轉體系,提升縣級醫院的品牌影響力,在“引進來、走出去”的基礎上,變“輸血”為“造血”;主動吸納高層次醫療專業人才,推動縣級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
記者 郝海軍 孫哲峰
蘇江平委員:
發揮民營醫院作用
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臨汾行動’計劃,建成國家級‘衛生應急綜合試驗區’、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市區‘15分鐘就醫圈’。這說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始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市政協委員蘇江平說。
他認為,應充分發揮民營醫院在“健康中國·臨汾行動”計劃中的作用,對民營醫院進行連續、動態監管,并引入社會監督,把加強監管作為引導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著手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積極與公立醫院建立人才互動戰略,立足長遠建立民營醫院長期的人才發展戰略;完善民營醫院精細化管理理念,提升民營醫院公信力,引導民營醫院主動轉變盈利模式,融入“健康中國·臨汾行動”計劃,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
記者 孫哲峰 郝海軍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