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冬日的暖陽,籠罩著浮山縣響水河鎮的東陳村。走進村里的石磨小雜糧加工坊,機器轟鳴聲聲聲入耳,村民勞作往來不絕,空氣中徜徉著陣陣麥香味兒。從運輸、入倉到篩選、潤麥,再從洗麥、研磨到包裝、出庫,每個環節進行得有條不紊。
“我們東陳村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有種植雜糧的傳統及厚重的歷史資源。”東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溫金鋒自豪地說,“全村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之路,通過黨建引領‘農業+文創+旅游’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年初,東陳村立足于有機旱作農業的“特、優”戰略,由村集體盤活100畝土地資源,集中連片種植新引進品種黑小麥,大力發展“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并與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技術團隊共建黑小麥東陳轉化示范基地,同時利用石磨機等加工優勢,推動產業化、專業化、現代化發展,幫助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我們實行村民訂單種植、訂單收購、車間就業,切實將農戶‘嵌入’小雜糧產業發展鏈條上。”溫金鋒向記者介紹。
在發展過程中,示范基地堅持走綠色生態現代農業之路,打破傳統耕作模式,通過“耕、種、防、收、銷”實行統一服務。為提升黑小麥的品質,從種植到收獲全程實現機械化作業。
“由村集體帶領發展小雜糧加工產業,我們種植的小雜糧也不愁銷路了。”村民王長林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小雜糧銷路有了保證,像他一樣的種植戶就吃上了定心丸。
石磨小雜糧加工坊,是東陳村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項目。投產運行后,每年村集體收入為15萬元。這里配置了農產品凈化、分級、干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現代化設備和設施,對小雜糧進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可帶動168戶種植戶年增收80萬元,合作社加工收益47.6萬元。
2016年,東陳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該村依托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舉措。在村校合作方面,打造鄉村旅游打卡地,依托傳統古村落農耕文明、官商大院等民俗文化資源優勢,建設鄉村旅游綠色生態圈。先后與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美術學院共建“文化藝術創作實踐研習基地”,舉辦采風攝影展參觀活動,大力宣傳東陳古村落文化;與北京理工大學共建“校地聯合創新設計研究基地”,開發特色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文化影響力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東陳村先后成立了8個合作社,發展苗木、果蔬、羊肚菌種植,流轉30畝地建成了10個種植大棚,帶動40余戶群眾增收;建設存欄2000只羊的羊場一座,村集體每年增收12.4萬元;建設100千瓦光伏發電站一座,每年增收近12萬元;村集體與浮山縣堯山建設有限公司簽訂文化旅游建設合同,成功申報東陳文化旅游建設項目,將投資3000萬元打造古院落瀏覽區和文化研學區。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26.8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2.4萬元。
如今的東陳村,在抓好主導產業的同時,發展了經濟林、育苗基地、中藥材、羊肚菌等特色產業,帶動全村100余名閑置勞動力就業,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得到實惠。
“集體有收入,才能給民生事業帶來強大的支撐。”溫金鋒說,集體經濟用于促進村莊基礎設施、醫療、教育、養老等事業發展,吸引農村人才回流,讓群眾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只抓經濟還不算,村容村貌大改變,水泥路寬又平,路旁也把路燈安,街道平,排房新,明亮路燈看得清。不管早晨和黃昏,城市鄉村難區分,熱鬧紅火的新農村……”73歲的村民李逢華用一串順口溜總結著村里的變化。東陳村的變化,他看在眼里,樂在心頭。
產業興,則鄉村興。如今,東陳村的雜糧種植輻射到了周邊其他鄉鎮,實現了以“小雜糧”種植帶動“大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挑起了大梁。
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