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會彈鋼琴也會割韭菜,會化個美美的妝去赴一場“青春趴”,也會走進農田做農活兒,甚至還會開拖拉機。臨汾“90后”新農人王曉婷說:“我對青春最好的定義就是永遠充滿希望與斗志,積蓄滿腔力量,踔厲奮發,不辜負當下的美好時光。”
初見王曉婷,她正駕駛著手扶拖拉機在田間來回耕地,身上的大紅棉襖顯得尤為耀眼,地頭還架著手機直播架,直播間的“老鐵”不時給她打出“666”的鼓勵,王曉婷也用爽朗的笑聲回應著大家……這樣又潮又歡樂的場面被王曉婷稱為“青春約會”。
王曉婷一直跟隨在外創業的父母久居大同,并在當地結婚生子。2018年,年過半百的父親回到臨汾種植芥菜。“剛開始特別興奮跟我炫耀,他種的百畝芥菜長勢喜人,但沒過兩個月,芥菜滯銷,他的心情也降到了冰點。”不愿看到父親傷心的王曉婷決定回到臨汾幫父親賣菜。
“看著滿園的綠色、滿目生機,我內心也充滿了斗志。”王曉婷的身上有著年輕人熱血僨張的豪邁,當即她就利用互聯網平臺,聯系到山東與河南生產加工榨菜的公司,但因為其制作榨菜的原材料不是芥菜而作罷。當時也有人直接在田間地頭收購,但價格很低,王曉婷便開始一家一家找本地生產加工廠,功夫不負有心人,百余畝的芥菜順利找到賣家,“比在地頭收的價格高了一毛錢,但我也覺得很開心。”
在王曉婷看來,任何事情只要付出辛苦,結果都是值得被肯定的。“做事情要親力親為,困難來臨時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努力過后的結果就是最好的結果。”也正是這一次的賣菜經歷,讓她和本地的農民打成一片,“這兒的叔叔阿姨特別樸實、熱情和善良。”王曉婷說。最讓她難忘的是,有一回附近一位大娘來地頭買菜,把菜錢結清后,又多給了她90元。王曉婷說:“我當時都懵了,就問大娘為啥多給我90元,大娘卻說,這是我上次多給她找的錢,還說我年紀這么小,天天扎在地里很辛苦,賺錢也不容易。”聽到這些,王曉婷那一刻再也忍不住了,心底的一個聲音告訴她,“回鄉創業,大力發展農業,帶著樸實善良的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2019年,王曉婷和她的晉生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落戶堯都區吳村鎮吳南村,同年7座蔬菜大棚、4座草莓大棚落成,附近的20余名村民也成為了王曉婷發展農業的首批“保駕護航人”。
“這附近的叔叔阿姨看我年紀小,都特別照顧我,手把手教我耕地、除草、施肥。”嘴甜的王曉婷很快和這里的農戶處成了“家人”。在這些“家人”的幫助下,她的種植合作社也逐步邁向正軌。
這期間,合作社聘請的農業專家孫思祥也被王曉婷的好學與進取感動,不僅與她一起培育新品種,大力發展本土育苗,還將很多農業方面的“絕活兒”傾囊相授。在王曉婷看來,年輕人就是要時刻保持謙虛好學的心態,這樣才能不斷豐盈自己的人生,這也為她積攢了不少人脈。“曉婷好學,嘴甜人好,我也愿意多教教她,年輕上進的孩子大家都喜歡。”孫老師對王曉婷評價很高。
從不懂、不會、不認識,到現在澆地、施肥、人工授粉,王曉婷已經輕車熟路。在種植過程中,王曉婷也充分發揚年輕人敢闖敢干、善于創新的精神,在大棚里勞作時架起臨時直播間,讓網友可以直接看到有機蔬菜的種植、成長、施肥的全過程,“大家看得見,才能吃得放心,這也是如今很多人追求的綠色蔬菜。”而這也為她吸引很多優質客戶,拓寬了產品銷路。
經過兩年多的培育,如今大棚里的西紅柿秧苗長勢喜人,黃瓜秧苗順桿而蔓、豐收在望,累累碩果是對王曉婷和“家人”辛苦付出的最好回饋。
五月的臨汾已是初夏悄至,伴著午后暖陽,王曉婷走在鄉間小道上,不時遇見附近熟絡的村民。“阿姨,給你帶一把韭菜回去,今天剛割下來的。”“叔叔,這些黃瓜別看長得不好,口感一級棒,拿回去和姨兒吃。”王曉婷說,這兒的村民對她都很好,所以在給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會把地里種的菜拿一些分給大家。“有想法就去做,只要目標明確,生活回饋給你的都是善意與美好。”
下一步,王曉婷還計劃與共青團市委、共青團堯都區委加強聯系,吸納更多本地農業專業類的大學生回鄉就業,共同繪就“新農人”的田間藍圖。
“我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它讓我渾身充滿斗志與能量,對土地和自然的天然情懷讓我甘愿置身其中,勤勞耕作,早去晚歸。”王曉婷說,“我是‘90后’,我會把認定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莊園,我們一起在田地里撒歡,一起在拖拉機上聊夢想,我在臨汾創業,我愛臨汾。”
記者 趙俊 王凱 實習生 竇雯婧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