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質樸大愛的《太行娘親》、聚焦精準扶貧的《沁嶺花開》、銘記英雄模范的《申紀蘭》、展示人間大愛的《深山臘梅》……一曲曲經典劇目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淺吟低唱,在太行山間翻山越嶺,涉水過河,直抵莊戶鄉親的內心深處。表演者陳素琴以精湛的唱功和赤忱的熱情,讓上黨梆子為人民抒懷、為時代而歌。
陳素琴是晉城市上黨梆子傳習所所長、一級演員。3月28日,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陳素琴與43位藝術家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是本屆表彰中唯一一位山西文藝工作者。
“上黨梆子是晉東南地區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唱好上黨梆子,對傳承地方戲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提及上黨梆子,陳素琴雙目炯炯,散發出摯愛的神采。
1984年陳素琴投身梨園,從喊嗓練功,唱念做打,全面開花,到28歲擔任高平市人民劇團團長,守正創新,打造多部品牌經典劇目,再到如今作為上黨梆子領軍人物,陳素琴坦言,近四十年來,無論身份如何變化,自己始終堅持站在舞臺第一線,用心用情詮釋著各個角色,先后塑造了《秦香蓮》中秦香蓮、《殺妻》中王玉蓮、《三關排宴》中蕭銀宗、《西溝女兒》中申紀蘭、《太行娘親》中趙氏、《沁嶺花開》中李山花等多個形象。她說:“要唱好上黨梆子,就必須心無旁騖、專心致志,認真搞好每一次創作,排好每一出戲,演好每一場戲,讓所飾演的人物以更加飽滿生動的形象展示在觀眾面前。”
“傳統劇目練隊伍,新創劇目開局面。”多年來,陳素琴按照“出人、出戲、出效益”的目標,以劇目創作為抓手,以隊伍建設為根本,“以人立戲、以戲推人”,在推出新戲、新人方面大膽探索卓有成效。在演出傳統劇目的同時,結合上黨梆子的特點,推陳出新、緊跟時代,創作出多部現代精品劇目,讓傳統戲曲觀照現實,為上黨梆子注入活力。其中,反映煤礦安全生產的《紅腰帶》,以“全國勞動模范”畢臘英為原型的《深山臘梅》和以“全國勞動模范”申紀蘭為原型的《西溝女兒》等,深受觀眾喜愛。特別是2016年創排的反映太行山抗日題材的《太行娘親》,走進了國家大劇院,近千名觀眾被精彩劇情深深吸引,不時報以雷鳴般熱烈的掌聲。
傳統劇種要煥發新的生命力,靠戲也要靠人。2015年以來,陳素琴狠抓隊伍建設,新接收了晉城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戲曲班等30余名90后、00后小演職員,進一步優化了演職員學歷、年齡及行當結構,補續了青年演職員隊伍。如今,以張晶、武艷艷、楊宇萌、李樊等為代表的新生力量已經快速成長,先后摘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山西省“杏花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獎項,真正呈現出老中青少四代傳承譜系,讓上黨梆子得以薪火相傳。
“哪里有戲迷,哪里就有我們。”陳素琴這樣說也這樣做。多年來,為了讓更多的觀眾戲迷能看上戲、看好戲,她帶領演員們長期奮斗在演出一線。農村廟會的戲臺上、機器轟響的廠礦里、書聲瑯瑯的校園里,都能見到她們的身影。每次的演出都讓上黨梆子高亢激越的腔調同戲迷們一次次的喝彩聲相融。平均每年下鄉演出300余場,觀眾達100萬人次,詮釋了晉城市上黨梆子劇團“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為表達對防疫一線英雄們的敬意,鼓勵大家同心抗擊疫情,她們創排了《戰“疫”青春別樣紅》《晉相守護待花開》《共同守護美好家園》等唱段。此外,陳素琴正反復打磨著新劇《長平遺訓》(暫定名),讓上黨梆子為講好晉城故事,講好山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作出新貢獻。
深耕半生,陳素琴先后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等榮譽。此次獲得“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她倍感使命在肩、任重道遠:“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將始終堅持文藝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厚植人民情懷,崇尚德藝雙馨,不斷繼承好、傳承好上黨梆子藝術,為人民抒懷、為時代而歌。”
記者 鄭璐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