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每年蘋果收獲季節,隰縣的鄉間小道,隨處可見拉滿蘋果的貨車。日前,記者在該縣龍泉鎮上留村看到,紅彤彤的蘋果堆滿農家小院,到處都是果農包裝、售賣蘋果的忙碌場景和歡快的笑聲,為冬日的村莊增添了一抹色彩。
“今年我家的蘋果長勢非常好,10余畝蘋果樹收獲近2萬公斤。這幾天,來自湖南的果商收購走了一半多蘋果。”上留村村民劉介兵一邊將沉甸甸的蘋果搬上貨車,一邊笑著對記者介紹,“現在賣出去的蘋果,已經掙了4萬多元。”
上留村地處呂梁山南麓,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適宜種植蘋果。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蘋果產業,引進優質紅富士蘋果,拓寬銷售渠道,推動蘋果產業提質增效,產品遠銷廣州、湖南等地。
“這兒的蘋果色澤鮮艷、口感脆甜,還耐儲藏,方便長途運輸。”來自湖南的果商將正齊,已經是第三年來該村收購蘋果了。
“能夠吸引外地果商,除了品質好,還離不開我們村的產業信息員。”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志鋒說,近年來,上留村專門聘用產業信息員,負責蘋果銷售,長年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為果農聯系果商,拓寬銷售渠道,確保蘋果收得進、賣得出。
上留村擁有多年的蘋果種植歷史,從最初的200多畝,不斷擴大規模達到如今的1300多畝,年產量達300萬噸,主要以各家各戶自行種植為主,形成集采摘、分揀、包裝、裝箱、銷售為一體的蘋果產業鏈條,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已成為該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我以前種植蘋果全靠經驗,多年下來,產量不行、收入也不高,成了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劉秀福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種植蘋果的經歷,“前幾年,村里了解我的情況后,動員我參加蘋果種植技術培訓。那時才知道,蘋果種植從施肥、修剪到農藥使用、人工套袋等過程,有那么多的門門道道要掌握。”經過系統的技術培訓,劉秀福種植的蘋果產量逐年提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在2018年實現脫貧。今年,他家的蘋果收獲了近1.5萬公斤,預計收入4萬多元。
近年來,上留村定期組織果農開展春季、秋季蘋果種植技術培訓,同時不斷補充、拓展培訓內容。在原有施肥、除草培訓基礎上,拓展為施肥、追肥、人工套袋、修剪養護、土壤灌溉等種植全過程,并根據種植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針對性培訓。除此之外,還會定期組織果農去外地考察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也會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針對出現的問題面對面、手把手教。
為實現產業多元化,今年以來,上留村還新建3座草莓大棚,5座葡萄大棚、10畝大田葡萄,8座櫻桃大棚,積極推進林果業產業標準化、規范化、示范化發展,大力開展鄉村采摘旅游業,形成集觀光、采摘、休閑為一體的農家樂游園,增加群眾收入,助推鄉村振興。
“這些新建的大棚,預計明年可以為村集體增收60余萬元,帶動就業50余人,以后鄉親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日子會越過越紅火!”劉志鋒話音剛落,載滿蘋果的卡車從身邊駛過,載著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景,在鄉村振興路上越駛越遠……
記者 王鵬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