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四月的陽光暖暖地照進香菇大棚,也照在房雙福幸福的笑臉上。大棚內,房雙福跟前來務工的村民一樣,把剛采摘的香菇一桶一桶地倒進大筐里,等待預約好的購貨商上門收購。
房雙福是大寧縣曲峨鎮道教村人,也是一名退休教師。人常說,人過四十不學藝。年過六旬的房雙福偏偏不信邪,退休后,他承包了村里的香菇大棚,邊學邊干,從一名香菇種植的門外漢變成了大寧縣有名的香菇種植能手,實現年收入10余萬元,而且為村里30余人提供了就業崗位,成為當地群眾小康路上的增收致富帶頭人。
“退休后不想在家里閑坐著,所以,2019年9月我開始在村里幫人種香菇。”房雙福介紹,“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對方不種了,村里人都鼓勵我承包大棚繼續種。”
2020年,已經64歲的房雙福,本該享受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的美好時光,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卻承包了別人不愿再經營的香菇大棚。
“遭那份罪干啥,又不是負擔重,沒錢花。”
“你以前就干過這活兒,又不是不知道,經常需要半夜起床調節大棚內的溫度。”
“別人都種不好,你都60多歲的人了,有那精力嗎?”
……
房雙福產生種香菇的想法后,親戚、朋友、鄰居都勸他別冒風險,那份退休工資足夠他安享晚年生活了。但房雙福偏偏不服老、不服輸,下定決心要把香菇種出個樣子給大家看。
房雙福承包了4個香菇大棚,可放12萬個菌棒。按照大寧縣相關扶持政策,一個菌棒政府補貼4元,承包者自己投資1元。這樣算下來,12萬個菌棒需要投資12萬元,再加上大棚承包、貨架、場地修繕等費用,對房雙福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如果投資失敗,他將背上沉重的債務。
“黨的政策這么好,扶持力度這么大,我堅信,只要肯下苦功夫,香菇就沒有種不好的道理。”房雙福堅信自己能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許多人并不知道,房雙福成功的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辛苦。
“香菇種植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調控好溫度,突然降溫、刮大風、半夜下雨等情況都會對溫度造成一定影響,這時候就需要及時趕到大棚,重新調整棚內溫度,確保香菇在適宜的溫度下生長。”房雙福介紹,“半夜起床調溫度是家常便飯,我也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掌握了一些香菇種植的技巧和方法。”
香菇的生長對溫度、水分、空氣、光線和酸堿度等要求很高,尤其是溫度。在種植過程中,房雙福還得到了返鄉創業企業家賀娟英的支持,在對方的幫助和指導下,憑借著香菇種植的技術讓他成了周邊村民羨慕的致富帶頭人。
“我們能干的活兒很多,剝皮、刺孔、上架等,活兒忙時,房雙福就會叫我們來幫忙。”65歲的道教村村民李五蘭說,“現在主要是摘菇,活兒不重,一天能掙80塊錢,我特別知足。”
香菇大棚里,一個個菌棒上長滿了挨挨擠擠的香菇,而菌棒又被一個挨著一個擺放在大棚內,在香菇淡淡的清香里,道教村10余名村民拿著塑料桶或盆正在有序地采摘香菇。
“香菇這個產業特別好,根本不用愁銷路。”房雙福說,“我60多歲的人都能學會這門技術,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學,我都會無償傳授,希望香菇種植能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 張春茂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