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十月,惠風和暢。走進堯都區喬李鎮王村,一幅村新、景美、人和的幸福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高大雄偉的門樓威風凜凜,色彩鮮明的文化墻寓意深遠,干凈整潔的村道縱橫交錯,一排排綠植點綴其中,美麗又時尚。村道兩邊,兩位老大爺正在整理綠植花卉,幾位婦女在清掃街巷。村里的中心廣場上,老人們有的在打牌,有的在嘮家常。學齡前的孩童或在廣場上追逐嬉戲,或在家長陪同下認真學習文化墻上頗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文化……
描描畫畫好裝扮 村民臉上有榮光
橙色的文化墻圖案精美,內容豐富,像一幅幅連環畫,引人注目。
“只要來過咱村的,都說咱這文化墻搞得好。”村黨支部副書記聶迎春指著文化墻頗為自豪地說。
今年年初,村“兩委”確定了美化亮化村莊的目標。正式啟動這項工作后,清垃圾、拆違建、洗墻面、刷涂料、劃車位……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多虧了征集、協調、質監3個小組的成員,粉刷墻壁和設計文化墻的工作才得以順利推進。”村黨支部委員王建高說,起初,村里并不是每個人都支持這項工作,施工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題。該村協調組兼質監組組長高家元憑借多年來在村里的威望,一家家談心,一戶戶協調,在他的努力下,工程得以順利實施。
“沒弄好之前,還有一些村民抱著懷疑的態度,現在,不僅本村的人說好,就連外村的人都羨慕呢!”滿心歡喜的高家元指著文化墻說道。
真切感受到村里環境發生大變樣后,村民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過去,廢品門前堆、垃圾隨意倒是村中常見現象;如今,家家戶戶都把自家院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凈凈,垃圾有專人清運,村民們也都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給咱村抹黑添亂”已在村民心中形成共識。
敲敲打打倍精神 文藝引領新風潮
“我們村的鑼鼓隊遠近聞名,村里有80余人參加,大家沒事就在一起排練,可熱鬧了。”
“村里從前兩年起,每年都會舉辦消夏晚會,我把晚會的盛況發在微信朋友圈后,可把城里生活的老同事們羨慕壞了。”
“我跟幾個姐妹成立了舞蹈隊,每天都跳廣場舞,倍精神!”
…………
跟著王建高的腳步,記者來到村中心廣場,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村里這幾年發生的變化,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村里沒什么文化活動,大家閑暇之余,要么打牌,要么喝酒,因打牌輸錢、酒后鬧事的事情時有發生。”王建高感嘆道,“現在這些‘陋習’已經明顯發生了轉變。”
因村民中很多人會下象棋,2018年春節,王建高就萌生了舉辦象棋比賽的念頭。活動一推出,村民們紛紛踴躍報名,一場活動下來,不僅參賽者比得起勁兒,旁觀者也看得入迷。從那以后,村民們閑暇之余就會聚在一起探討棋藝,打牌喝酒的人自然少了。初見成效后,王建高又組織成立了鑼鼓隊、廣場舞隊,極大地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美麗鄉村人文美、思想美,才是真的美。嘗到開展文藝活動帶來的甜頭,王村的消夏晚會、廣場舞比賽等一系列活動也相繼展開,小小的王村成為周邊村莊的文藝“明星”。
兢兢業業編村志 傳承歷史留鄉愁
“留住歷史、記住鄉愁,才能凝聚人心,才能把村莊發展得更好。”該村村民郜代生說,挖掘、整理和傳承民風鄉俗、鄉約村規,才能讓一代又一代村民記住王村、牽掛王村、回報王村。
今年74歲的郜代生是臨汾市第八中學退休教師,2015年回鄉定居。“回到村里,人親、地親,哪兒哪兒都親,干啥都痛快。”郜代生感慨道,他萌生了編寫村志的想法。
訪老人,聽他們講述王村的奇聞逸事;查資料,羅列王村的歷史變革;入農戶,記錄王村的點點滴滴……近一年的收集編纂,村志初稿已經完成。
“原來王村是這樣的!”
“咱們村的歷史竟然能追溯到那么久遠!”
…………
如今的王村,快遞可以直達家門口,便利店內果蔬肉蛋應有盡有,鑼鼓隊風生水起,廣場舞熱鬧非凡,廁所干凈衛生,冬天也有了天然氣取暖……正如郜代生所說:“現在的王村越變越好,希望更多走出去的人回到家鄉、回報家鄉,讓王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記者 盧婷 劉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