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曲沃縣楊談鄉石橋堡村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老區村,抗戰時期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聯絡總站所在地。近年來,村“兩委”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不斷深挖抗戰文化,歷經多年精心打造,讓村莊實現華麗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村莊,先后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山西省黨員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石橋堡村產業致富帶頭人孟凡軍一步一個腳印地全心投入、辛苦付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借雞下蛋”搞養殖
孟凡軍是土生土長的石橋堡村人,童年時期,因家中兄弟多經常吃不飽肚子,年紀輕輕的他外出打工填補家用。但那時的孟凡軍心中始終懷揣建設幸福村莊的夢想。
2005年,立志要發展村莊、為老百姓做點兒事情的孟凡軍毅然回到村里。年輕氣盛的他經過多方考察學習,瞄準了養雞項目。那時的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帶著村里老百姓一起發家致富,擺脫貧困的生活。”
發展項目,不僅需要經驗和技術,更需要足夠的資金,但那時的孟凡軍什么都沒有。因此,他跑到史村鎮周莊養雞場,一邊打工賺錢,一邊學習養殖技術,頭腦活泛的他很快就學到了養殖經驗。有了經驗,資金又成了一大難題。一心想著大干一場的孟凡軍借遍了親朋好友,湊了12萬元,建起了容納3000只雞的蛋雞養殖棚。自此,走上了心心念念的養殖路。
經過孟凡軍的精心打理,他的養殖棚發展得越來越好。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村里好幾戶村民都建起了養雞棚,石橋堡村逐步形成了一個存欄達30萬只蛋雞的養殖基地。隨著養殖業的興起,村里建起了飼料加工廠、雞糞肥料廠,而這些也成為石橋堡村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
“開荒植樹”靚家園
曾經,石橋堡村的西溝,從南到北蜿蜒3公里,數十年沒人打理,雜草叢生,荊棘滿溝,連羊群都不愿進去。如今,這里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成為石橋堡村的一處靚麗景觀。這些都是孟凡軍的功勞。
“如果能把村里的荒溝利用起來,不但能美化村里的環境,還能變廢為寶。”2008年,孟凡軍與村委會簽訂了《開發荒溝協議》,又開啟了他開荒植樹的事業。
斗志滿滿的孟凡軍雇來挖掘機,把荒溝修整成一塊一塊的梯田。原本想種糧食,可亂石滿溝,又沒有灌溉條件,讓他犯了愁。面對此種情況,孟凡軍又主動到鄉里問政策、到部門找項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在此地打了一眼深井,栽植油松6000多棵、柳樹200多株、玉蘭花200多棵,鋪設了6000多米輸水管道和3000多米滴灌管,實現了滴灌化。
15年一晃而過,如今的石橋堡西溝改頭換面,一幅鳥語花香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大棚種植”拓富路
2012年11月,孟凡軍“嗅”到了農村發展的新機遇。此時,已進入村委會班子的孟凡軍看到許多村子都結合自身優勢上項目、搞開發,尋找致富門路。
“位于壚頂山下的石橋堡村,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搞溫室大棚,是再好不過了。”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孟凡軍說干就干。他把多年積蓄全部拿了出來,又在銀行貸款30萬元,一口氣建起了4座大棚,全部種上了西紅柿。
令孟凡軍欣喜的是,結出的西紅柿不但口感好,而且市場供不應求。此時,村民們看到建大棚能掙大錢,又紛紛跟著孟凡軍建起了大棚,不到兩年時間,村里就發展蔬菜大棚30多座,緊接著,草莓大棚也逐一建起。
在孟凡軍的帶領下,大棚種植成為石橋堡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紅色產業”興老區
在石橋堡村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孟凡軍骨子里就有一種紅色情結。少年時,孟凡軍夢想是去當兵,因為種種原因沒當成,但這一情結早已在他心里扎了根。
“從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間,石橋堡村雖然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上有所突破,但在特色產業發展上卻有許多不足。”孟凡軍說,“如果能利用石橋堡村的資源優勢,發展紅色產業,那就太好了。”
2015年,孟凡軍當選石橋堡村村委會主任后,一直想把村里的紅色旅游產業做大,但受各種因素制約,成效一直不明顯。2016年,借助全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東風,孟凡軍利用村里的優質紅色資源,積極招商引資,最終與一名外地客商達成開發紅色旅游的共識,挖掘紅色文化,釋放紅色優勢。
在該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投資者在石橋堡村建成景觀湖、窯洞賓館、紅墻廣場等設施,開啟了石橋堡村紅色旅游的“新時代”。5年來,石橋堡村紅色旅游迅速發展,村子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全市黨員干部開展紅色教育的“打卡地”,周邊省市的機關單位也紛紛慕名而來參觀學習。
經過30多年的摸爬滾打,50多歲的孟凡軍積累了豐富的農村產業發展經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始終把扎根家鄉、富裕家鄉作為自己永恒的初心,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釋放著自己的光和熱,為美麗石橋堡建設出謀劃策、揮灑汗水……
記者 閆 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