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九月,汾河兩岸、東西兩山到處瓜果飄香、五谷豐登。9月22日,在我市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40種農旅產品被授權使用“臨汾優選”區域公用品牌,其中,溢泉山生態農牧有限公司的玉露香梨產品榜上有名。
9月25日,記者在位于汾西縣團柏鄉柴洼莊村的溢泉山生態農牧有限公司玉露香梨出口冷儲加工廠內看到,來自運城的物流貨車在排隊裝車,30余名當地村民正忙著分揀裝箱。公司負責人劉耀山說:“‘臨汾優選’區域公用品牌公布后,汾西玉露香梨的‘名頭’更響了,這幾天,不少客商通過線上下單,日均銷量4000余單,形勢喜人。”
汾西玉露香梨為何如此“受寵”?記者走進當地的梨園,為大家探尋它的成長記。
科技化形成好資源
爬上柴洼莊村的山頭放眼遠眺,滿眼綠景盡是梨樹。誰也不曾想到,這片近3000畝高標準梨園的“前身”竟是滿山的撂荒地。
多年前,這里地不肥、草不壯,道路崎嶇不平,村民靠種植小麥維持生計,一年到頭細算投入和收益,往往付出了辛勞還落不下錢。久而久之,村民紛紛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撂荒的土地也越來越多。
2012年12月,時任柴洼莊村黨支部書記的劉耀山為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發起成立了合作社、組建了公司,以流轉土地、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梨果產業。
發展梨果產業要靠科學的管理技術。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劉耀山和梨園技術員一起,將土地表層的干物質、灌木、雜草秸稈等翻入底層,再施入熟化有機肥料。此外,他們還在林下生草、種植油菜,每年春末夏初用割草機把帶莢油菜打入地里,到了冬季清園時,把落葉、雜草和粉碎后的修剪枝埋入地下。時間長了,土壤質量改善了,梨園“變身”為“三溝、兩梁、一面坡”的現代高效種植園。
智能化助推高品質
走在玉露香梨園內,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在一片大約3個籃球場面積的空地上,一臺小型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穩準地將已經熟化的有機肥料倒入三輪車。駕駛員熟練地把方向盤一扭,三輪車便向地頭駛去。
技術員趙新平告訴記者,8月底梨樹卸果后,梨園的新一輪管護工作就正式開始了,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來到這里,有的運肥料,有的剪樹枝,個個都是行家里手。
記者看到,梨園內還配備了小氣候自動氣象觀測站,風向標、風速儀正隨風轉動,智能數據采集記錄儀、傳感器、連接線深扎在泥土里,這些設備能準確檢測出風速、風向、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數據信息,技術人員則根據數據科學澆水、施肥。
自2017年梨園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片”后,在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專家組成員確定了契合梨園運行管理實際,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旱豐密植、有機旱作技術集成”模式。經過3年的實踐運用,技術集成已“串珠成線”,梨園通過實打實的土壤改良、植物保護、整形修剪,再加上現代農業設施設備的投入使用,梨果品質明顯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梨園生產的玉露香梨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目前已通過檢驗,又將收獲一枚重量級“勛章”。今年4月,梨園成為農業農村部“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標準化產出好產品
在“旱豐密植、有機旱作技術集成”模式中,只有采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果樹管理技術,才能實現高效益。
劉耀山的手機里保存著梨園技術工人管護梨樹的“實操”視頻。數葉片、保果距,保持果形均勻;算時節用有機肥,掛果施壯果肥……劉耀山說,公司通過“合作社+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科技示范主體+輻射勞動戶”的模式按下農業科技成果“快捷鍵”,在梨園組建了11支能力過硬的生產隊伍,分成21個組,持證技術工人近百人,確保梨樹管護提質增效。公司還授人以漁,加強果樹修剪技術培訓,幫助附近村民練就一手好技術,讓大家伙端上靠技術吃飯的“鐵飯碗”。
李新貴既是梨園冷庫的負責人,又是一名質量監督員。他說:“玉露香梨是我們的名片,在分揀的過程中,每一顆梨都要經過5人以上的檢查,絕不讓次果入箱,絕不缺斤短兩。為了強化品牌經營,現在,梨園還在包裝、質量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
如今,梨園的玉露香梨暢銷全國各地、出口海外市場,成了當地產業扶貧的“金果果”。劉耀山高興得合不攏嘴:“能被評為‘臨汾優選’區域公用品牌,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這也激勵我們堅持一樹一把關、一梨一細驗,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舒心!”
記者 鄭曉軍 祁欣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