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正在為居民接種疫苗
臨汾新聞網訊 當前,我市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已進入沖刺階段。8月13日,走進堯都區水塔街辦事處水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深切感受到,在每一劑疫苗的背后,都凝聚著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執著堅守。連續4個多月來,他們重設了生物鐘、模糊了作息表,忍著隔離服里的悶熱,全力推進“有溫度”的接種工作,守護居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醫生,我吃了消炎藥能接種疫苗嗎?”“我還在哺乳期能接種疫苗嗎?”……當日上午8時整,在堯都區水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檢分診臺,面對受種者的各種詢問,預檢醫生王文娟耐心解釋著,他們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
水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于2007年12月,是市傳染病醫院下屬的一個科室,所轄常住人口3萬余人,是市區較大的一個衛生服務中心。自今年5月該中心啟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以來,承擔著1個疫苗集中接種點、2個臨時接種點的接種任務,目前已累計為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接種3.2萬余人,5.9萬余劑次,筑起了社區全民免疫安全屏障。
自從參加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以來,王文娟每天都會不厭其煩一遍一遍地詳細詢問每一名受種者的健康狀況,進行信息登記,并告知接種注意事項、接種禁忌等,認真嚴把預檢關。
“不能放過一個禁忌癥,也不能敷衍任何一個疑問,一整天精神都得高度集中。”在35歲的王文娟看來,居民能不能接種新冠疫苗,完全取決于預檢。“首先要了解對方的身體狀況,要清楚對方有沒有禁忌癥,能否接種。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還有腫瘤患者、備孕人群,他們都會有大量疑問,需要預檢醫生耐心仔細地進行解釋分析,消除他們的顧慮。在預檢過程中,也會遇到蕁麻疹急性發作、發熱等禁忌癥患者,這時就需要預檢醫生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及時發現,并告知暫緩接種。”
通過預檢分診,受種者戴上口罩、1米線排隊,逐個走上二樓進入新冠疫苗接種信息錄入程序。作為信息錄入和接種保障醫生的侯王健,接送疫苗、轉運疫苗等都是他的工作,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是常態,有時連著10多天不休息。面對工作量大、任務繁重,他主動放棄休息日、節假日,經常下班后復查錄入信息,開啟了白加黑工作模式。
“左胳膊放松。”“接種后要留觀30分鐘才能離開。”……錄入信息后,受種者即可進入接種區,接種護士張然、衛萌、王薇嘴上不停地叮囑,手上不停地取出疫苗、進行接種……從早上8時開始,一直到下午3時結束,除了在飯點匆匆扒幾口飯外,她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這3名接種護士原本是市傳染病醫院的護士,在啟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后,她們第一時間主動報名,隨后被派至該中心,堅守在疫苗接種第一線。烈日炎炎,她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服,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雙手長時間捂在橡膠手套里,里面全是汗水,雙手都起了水泡,磨破了皮。由于長時間做同樣的動作,一天下來手臂酸痛得都抬不起來了。最忙的時候,一天要注射500多劑疫苗,常常一站就是7個多小時。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導致她們嗓子沙啞、腰酸背痛。當問及是否還能堅持時,她們總說:“我們可以堅持,我們將盡己所能,保質保量完成疫苗接種工作!”
“接種部位24小時不能沾水,一周內不要喝酒,忌食辛辣海鮮濃茶……”從接種區出來,受種者便在保障醫生樊紅燕的指引下走進留觀區,同時,樊紅燕告知他們注意事項。在一次巡視中,樊紅燕看到留觀區有位女士神色緊張有暈厥的征兆,她連忙主動上前詢問,并將該女士扶到醫務室,立即進行心電監護、吸氧、測血壓,初步檢查發現該女士是因為沒有吃早飯導致了低血糖,吃了點東西后這名女士很快好轉。“多觀察、多詢問,防患于未然總是沒錯的。”認真負責的樊紅燕說。
該中心負責疫苗接種工作的趙俊榮是個2歲孩子的母親。自從參加了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后,她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工作量。每天晚上接種結束后,信息核驗工作還在繼續。最后一名受種者觀察結束后,趙俊榮開始清點物資,做完清場才可以下班,通常工作結束已將近晚上10時,回到家孩子常常都已經睡著了。她愧疚地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少了,但能為筑牢全市的免疫屏障出力,一切都值得。防控疫情,我們一定堅守到底!”
記者 郭秀婷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