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院落東南角的石棉瓦棚內,離地面80厘米的羊床上臥著幾只湖羊,食槽內存放著農作物秸稈制成的草料,羊糞落地直接用于施肥,羊棚內還掛著含有微量元素的鹽磚,用來給湖羊補充營養,羊圈占地面積小,整潔干凈無異味。在浮山縣響水河鎮堯上村馬青峰家中,庭院生態養羊模式引得周邊村民圍觀學習。
“在晨野養羊專業合作社打工時,發現這個模式挺好,去年7月28日購買8只湖羊小母羔,外加一只大公羊,投資了8000元左右,今年3月份陸續產羔16只,5月份全部出售,賣了9600元,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獲利了,現在周邊鄉親們都趕著來觀摩,紛紛打算在農閑時養幾只。”馬青峰說,“這些羊早晚各喂一次,不影響白天出去打工或干農活,田里的玉米秸稈還能給羊作飼料,一年到頭兩份收入,還不累。”
“馬青峰是我們合作社的試點農戶,目前像這樣的農戶有5家,反響都還不錯。”晨野養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呂金龍說,庭院生態養羊模式是以技術帶動農戶發展,自2016年從江蘇引進,經過三年摸索,探索出的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模式。
80后的呂金龍從山西農大太原畜牧獸醫學院畢業后,便進入山西農科院威科飼料公司,從事飼料配方設計工作,積累了三年經驗后,呂金龍決定回家鄉浮山創業。
“我一直對農場感興趣,向往美國農場主的生活,擁有自己的莊園。”2009年,呂金龍和4個合作伙伴商議決定成立晨野養羊專業合作社,辦手續、承包地、蓋羊舍、買設備、購羊羔……合作社初具規模,逐步走上運營軌道。
2014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爆發了羊瘟,直接導致呂金龍的事業進入低谷期。在之后的兩年間,呂金龍一邊維持著入不敷出的合作社,一邊在外打工賺錢,也正是在這期間,他接觸到江蘇先進的養羊模式,轉變了思想觀念。
“堅持源于熱愛,讓我就此放棄也不甘心,這兩年我也認真思考總結,原來做事太過理想化,當我接觸到江蘇先進的養羊模式及精細化管理流程后,我深深震撼,促使我做事更加務實,考慮問題也更加全面。”呂金龍將兩年的低谷期看成寶貴的財富,使他明確了畢生追求的目標,也變得更加成熟穩重。
2016年,養羊行業回暖,呂金龍也攢了點錢,于是擴建了兩棟羊舍,引進江蘇先進的養羊理念,結合當地實際改良成為庭院生態養羊模式,因其節能環保、投資小、回報高、收益快,獲得當地百姓認可。
“湖羊年產羔三四只,成活率高,適宜圈養,生產效益遠遠高于本地綿羊品種,未來具有很大的推廣前景。百姓在我們這購買羊羔,搭建生態高床,我們提供技術指導,羔羊育肥后我們來收購,不愁沒銷路。”呂金龍細細算了一筆賬,一戶養10只湖羊,年產羊羔35只,價值20000元,飼養成本8000元,每年輕輕松松凈收益12000元。
“針對貧困戶,我們每年以高于市場價每公斤6分錢的價格收購玉米,以每噸400元的價格回收干玉米秸稈,用于制作飼料,目前已與109戶農戶達成合作。”呂金龍打算,今后三年再與300戶農戶合作,農戶每年為合作社提供10000只羊羔,合作社育肥后集中向外銷售,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
浮山縣槐埝鄉是呂金龍的家鄉,南西坡村是合作社所在地,180畝的土地上養殖區占地10畝,其他土地用于種植玉米和花椒等農作物,呂金龍還打算再建個魚塘,將心中的莊園夢一步步變為現實。
記者 李羿玫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