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016年,堯都區全面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
堯都區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孫清清主動請纓,擔任堯都區劉村鎮北段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三年來,他帶著對農村的熱愛和對群眾的感情,撲下身子鉆業務、解民憂、幫民富,以勤懇和堅守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體察民情 勾勒脫貧藍圖
北段村位于劉村鎮政府西南3公里處,全村283戶1208人,基礎設施薄弱。
孫清清出身農村,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在鄉鎮工作了十多年,熟悉農村工作,上任后不久就融入了當地生活。他以察民情、聽民意為切入點,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跑遍了家家戶戶,分門別類建立了村情檔案、問題臺賬、需求清單,誰家什么情況、村里當務之急是什么,他都一清二楚。
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孫清清結合村情實際制定和完善了村內脫貧規劃,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明確了交通道路建設、村容整治、富民產業三大任務,形成了重點脫貧和全村致富相結合的工作藍圖。
誓拔窮根 譜寫扶貧樂章
“不拋棄每一戶貧困戶”,是孫清清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態度。在吃透民情的基礎上,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貧困群眾找出一條致富路。
孫清清同村“兩委”班子一道,制定了“一戶一策”。從此以后,他便經常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白天奔波協調各項工作,晚上總結當天工作,反復醞釀討論方案,建立健全各項資料。
郭振業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年紀大、無勞動能力、無住房,長期寄居在同村姐姐家中,起居十分不便。了解情況后,孫清清積極與鎮、村協調,為郭振業安排了新的住所,并對房屋電路進行了改造,同時自掏腰包為郭振業購置新的生活用品,辦理了“五保戶”手續。
另一個貧困戶鞏登朝因智力障礙致貧,十多年來,一直在自家院里養羊,院子成了羊圈,長年累月,秸稈在院中堆積如山,進出無路,安全隱患較大。孫清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籌措5萬余元,對院前屋后進行徹底清理,院內回填整平,加蓋了院墻,舍內修葺一新,添置了生活用品。其他貧困戶也享受了產業扶貧、小額貸款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政策,目前全村1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此外,孫清清通過發動朋友、親戚為村里發展謀出路,想方設法成立堯都區葉順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畜牧產業,吸收北段村3戶7人通過注入產業專項扶貧資金,加入專業合作社進行肉驢養殖,人均年分紅160元,使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實現了“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型”扶貧方式的轉變。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孫清清還聯系堯都區人社局加強對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戶立志增智,激發其脫貧內生動力。與此同時,他經常走訪看望貧困群眾,從思想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貧窮可恥、致富光榮”的理念,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通過一件件、一樁樁實事將精準扶貧落實落細。
改善村貌 美化鄉村環境
孫清清始終立足長遠抓發展,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基本工作導向,重點抓好惠民利民實事,切實解決老百姓關切的難事要事。
村里的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村民苦不堪言。孫清清積極發揮部門優勢,多方協調,不但解決了技術和資金難題,還親自測量做技術工,從開工到竣工,他沒有休息一天,全程負責、全程監工,終于修出一條1.2公里的環村路,方便了村民出行。
村容村貌問題也一直在孫清清心里揮之不去,于是他帶領駐村幫扶隊員,挨家挨戶做工作,自己租來機械和運輸車輛,集中清運占用街巷堆放的垃圾,他還自己動手,清除亂貼的小廣告,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善。
三年來,孫清清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也走進了百姓的心中。他像一股清泉,潤澤了村民內心,他更像一縷陽光,溫暖著整個村莊。如今,北段村各種規章制度健全,發展思路明晰,農村經濟堅實且有保障。但他從不止步,更不自滿,躊躇滿志地規劃著村子的另一條出村路。他告訴記者:“責任使命在肩頭,脫貧致富在路上,我將繼續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書寫扶貧工作新篇章。”
記者 李羿玫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