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一起簽約
臨汾新聞網訊 一個月前,正值春耕。在浮山縣響水河鎮張郭村,68歲的蓋明貴在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合同上鄭重簽下名字,后又穩穩地按上手印。他把自家15畝地托管給了佳益農場。
一個月后,春播在即。經過專家精準測土、精準配肥,一車車農資陸續抵達張郭村。看得見的農資如“定心丸”,蓋明貴放心了,春播開啟倒計時。
要說蓋明貴種15畝玉米,68歲的年齡,干起活來是真費勁兒。可讓娃們撂下工作,回村種地他也覺不妥。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能荒!
聽說了別的村有“托管”,蓋明貴來了精神,可他還擔心,萬一托管公司不靠譜,收了服務費,農資以次充好,地里沒有收成,一年的血汗錢不就打了水漂。
為搞清楚“托管”里頭的道道兒。這兩年,蓋明貴可沒有閑著,他得空就多跑村子,打聽收成、一一對比,得出的結果是:土地“托管”后,生產投入成本低、現代化管理省人省力、農民的收入還高。最關鍵的是,“托管”背后有政府部門的強力監管,對農作物耕、種、防、收有明確的作業標準,每項托管作業完成后,托管服務組織、服務對象、鄉鎮和縣農村經管機構都要簽字確認、審核檢查。
知曉了“硬核”的監管制度,蓋明貴鐵了心要簽約!村民陳健、陳吉良和陳衛星也搶著“簽、簽、簽”。與此同時,他們還有了“新想法”。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后,要么進城務工、要么搞家庭養殖,收入多了,還愁日子不紅火。
現在的蓋明貴走到哪里就把“托管”的優勢宣傳到哪里!他將“托管”說得明明白白,花個服務費找到“田保姆”,在家“坐享其成”,安心養老。
“農業生產托管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向服務集中型規模經營的轉變,更是農民種地新模式。”浮山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李維新介紹,佳益農場通過實施“土地托管”,為農民提供科學種植模式、農業機械化配套等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服務體系,解決了農民“種地難、賣糧難”的困境,農民即可過上“種地不下地,離地不失地”的日子。
村民有了比較,托管的優勢才更具引力。“去年大旱,很多農戶家里種的玉米幾乎絕收。以鎮上的程村為例,參與托管的700畝玉米地,通過線上農業服務平臺,農場第一時間發出預警,及時采取抗旱措施,秋收時每畝玉米地還收獲了400公斤左右。”佳益農場負責人王海波說,村民們不敢相信托管玉米地竟還有收成。
王海波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程托管價格比村民自家種地每畝要省30元左右,提供的服務項目更全,比如防病蟲害、免耕種植等一步到位。由農場管種的玉米地不僅產量高、質量好,還保護了生態環境,推動了綠色有機種植。農民完全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比分散種植增加了收入。
有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支撐,佳益農場托管的效率讓當地村民大開眼界:一人能管萬畝田。一鍵托管,全程遙感,農機作業、在線查看、農資采購、信息指揮,公開化、透明化,數據說話一目了然;無人植保機,定位準確,效率高,每分鐘作業1.2畝;直徑3米的噴霧器,精確施藥,方便移動,每五分鐘作業1畝地;專業植保隊,統防統治聯動強,每天作業面積最高可達1500畝。目前,該農場以“土地托管”為核心,采取全程、半程托管服務模式運行,已發展托管面積15000余畝,覆蓋8個鄉鎮、74個村,涉及受益農戶1350余戶。不僅如此,王海波因地制宜將托管理念用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通過在北王鄉、米家垣等鄉鎮發展種植糯玉米,帶動60余戶貧困戶,增收2600余元。
如今,原先“觀望”的村民瞅著托管農戶受了益,今年主動要求加入佳益農場。王海波正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
記者 祁欣 文/圖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