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去年以來,一場聲勢浩大的靚城提質“三大行動”席卷全城,各級各部門以及廣大市民積極配合、主動“應戰”,為“靚城”助力,打響了一場美化城市的“全民戰役”。
如今,漫步臨汾,汾水泛波,樹綠花紅,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道路干凈通暢、市容亮麗整潔、車輛停放有序,一股文明新風拂面吹來,許多市民不禁感嘆:“家鄉越來越美了,我們也要爭做文明臨汾人,以身作則維護美麗家園。”
“半邊天”綻風采
“希望廣大婦女和家庭提升文明素養,踐行文明言行,傳承良好家風,以良好的文明素養影響他人,以得體的文明言行帶動家人……”今年,隨著靚城提質“三大行動”的深入開展,市婦聯負責人向全市廣大婦女發出了這樣的呼吁與號召。
雖然城市變美了,人們的文明素養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個別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如同不和諧的音符,嚴重影響城市形象。為此,市婦聯圍繞靚城提質,結合“爭做好母親 爭當好女性 爭創好家庭”活動,積極組織婦聯干部職工、巾幗志愿者走上街頭、走進社區,廣泛開展文明禮儀知識宣傳、文藝演出、文明勸導、向不文明說“不”等一系列志愿活動,不斷提升助力靚城提質巾幗志愿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
其中,在“低碳環保、綠色出行”巾幗志愿團隊活動中,志愿者沿市區解放路、二中路、華康路等主干道連續騎行15公里,成為街頭一道美麗的風景。她們在“奪人眼球”的同時,不忘普及靚城提質“三大行動”和“三爭三好”的有關內容,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面對群眾的熱情詢問,一位志愿者連連感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更要注重生活品質,婦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更適宜引領家庭生活新風尚!我們一定要做好宣傳,引導更多人提升素質、崇尚道德、踐行文明。”
廣大巾幗志愿者通過多種形式助力“靚城”,時時、處處、事事體現著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文明素養,感染、帶動更多人積極投身建設美麗臨汾的行列,不斷釋放著平陽女性的魅力風采。
“青力量”增活力
“青春靚城、先鋒有我,堯都區、洪洞、安澤、大寧、襄汾……在行動!”響亮的誓言彰顯出青春的力量與擔當。自4月底啟動“青春靚城、先鋒有我”行動以來,廣場、社區、車站、十字路口,時常能看到身穿紅色馬甲的青年志愿者,他們向市民發放文明公約、熱情講解創城知識、勸阻不文明行為,用實際行動帶動廣大市民投身到靚城提質“三大行動”熱潮中。
為了積極發揮青年力量,團市委在全市共青團系統扎實開展了“青春靚城、先鋒有我”行動,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踴躍投入到“靚城提質”這一主戰場,爭做靚城提質“三大行動”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支持者,以實際行動為靚城“增彩添綠”,奏響了青春建功新時代的最強音。
活動中,團市委組織鄉村、街道、社區青年深入各街道、各社區,把靚城提質的聲音及時傳達到家家戶戶;積極投身志愿服務,走進大街小巷,開展垃圾集中清理、非機動車擺放、清除亂涂亂畫等志愿服務;積極做好監督員,及時反映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等影響市容市貌的行為,及時制止亂貼亂寫亂畫等有損城市形象的行為。
同時,團市委持續深入打造一平垣鄉精品“青年林”,聯合黃河金三角三省四市,開展了“保護母親河”青春行動;開展了“公益健步走”活動,宣傳垃圾分類、綠色生活的理念,倡導低碳生活、綠色出行,動員青少年參與生態環保實踐、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為臨汾創建省級文明城市貢獻力量。
團市委負責人表示,“靚城提質‘三大行動’開展以來,城市環境整潔了,交通狀況改善了,群眾幸福指數提升了,作為新時代青年理應為城市建設獻一份力。今后,團市委將繼續主動作為,積極引導青年一代勇擔新使命,在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中展現青春之為。”
“好市民”樹新風
近日,在市區解放西路水廠路段,市民曹先生走了十幾米,將掐滅的煙頭扔進垃圾桶后,又返回原地。這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卻折射出了一個人良好的素質。曹先生說:“看著眼前干凈整潔的道路,確實不好意思扔一紙一屑,每個人都該以身作則,保護城市環境衛生,維護文明城市形象。”
正如曹先生所說,市區靚城提質“三大行動”深化提質以來,城市變化有目共睹。漫步街頭,你會發現,亂扔垃圾的少了、亂停亂放的少了、占道經營的少了,重視文明行為的多了。
在相距不遠的小游園里,胡女士拿著隨身攜帶的塑料袋和紙巾清理狗便后扔進了垃圾桶。她表示:“每次出門遛狗我都會自帶清潔工具,以便第一時間清理狗便,這不僅是盡到維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責任,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自身素質。”
同時,胡女士也呼吁廣大愛狗人士,“干凈衛生、文明和諧的社會大環境需要大家積極參與,自覺行動,主動擔當。希望大家出門遛狗的同時,可以做到隨手清理糞便,讓文明遛狗成為習慣,共同守護干凈整潔的大家園。”
一位在市區解放西路工作近二十年的環衛師傅欣喜地說:“和以往相比,市民的素質都明顯提高了,亂扔垃圾的也少了,小攤小販也不見了,城區環境越來越美了。”
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違章停車、不縱狗便溺……作為文明城市的受益者和維護者,讓我們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讓每一個街巷廣場都成為城市文明的展示窗口。
記者 李靜 閆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