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處于黃河峽谷、晉陜兩省結合部,因境內有臨水河(現名湫水河),西漢置臨水縣,元代為臨州,明代州降為縣,臨縣之稱由此而定。面積和人口均為山西省第二位,是山西省最大的勞務輸出縣,是革命老區、資源富區、發展新區,同時也是生態脆弱縣、集中連片特困縣。
臨縣是山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臨縣脫貧攻堅盡銳出戰、攻堅拔寨之年。去年,是臨縣脫貧攻堅的深化精準之年、全面發力之年。一年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聚焦深度貧困,落實深度舉措,擼起袖子加油干,脫貧攻堅再戰再勝,全年88個貧困村整村退出,3.5萬貧困人口脫貧。
九月11日全國網絡媒體采訪團在結束忻州之行,隨后來到了呂梁臨縣,近年來,臨縣按照“集中扶持、重點突破、努力打造全省一流食用菌生產基地”的思路,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全縣香菇基種植面積達560多畝,年產鮮菇750萬公斤,年產值達1500萬元,成為山西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眾所周知,臨縣有獨特厚重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旅游資源,遺留了磧口古鎮、義居寺、善慶寺、正覺寺、魁星樓、曜頭古城遺址等大量文物古跡。其中,磧口古鎮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磧口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古村落,位于磧口古鎮北1公里處。西灣也是磧口商貿經濟輻射產生的生活和倉儲型村落,是當時磧口巨商陳氏家族的生活區。全國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為西灣村題寫了村名。解放戰爭時期,晉綏紡織廠建在西灣村,由晉綏邊區直管,所產“雙獅”牌土布,為當時的名牌產品。
今年,圍繞110個貧困村退出、4.17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全縣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各項決策部署特別是《關于“一縣一策”集中攻堅深度貧困縣的意見》,聚力聚焦生態、易地搬遷、光伏“三大扶貧工程”,落細落實教育、健康、民政兜底“三項保障政策”,做優做強產業、改革、黨建“三大基礎支撐”,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進縣域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臨縣北煤炭鐵路專用線正式開通,太興鐵路臨縣白文東火車站正式通車,“黃河一號”沿黃扶貧旅游公路開工建設,“四好農村公路”項目啟動實施。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年”活動,圍繞打造“六最”營商環境,成立了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組,出臺了工作方案,建立了聯動工作機制。深入推進“放管服效”改革,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推行“互聯網+項目審批”,全面推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積極推行“證照分離”、“多證合一”改革,實現了“五證合一”。
上半年,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來臨縣視察調研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工作,并在臨縣主持召開健康扶貧座談會。省委書記駱惠寧先后兩次來我縣視察調研易地扶貧搬遷、農村黨建等工作,并在臨縣主持召開全省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工作座談會。省政協副主席、市委書記李正印先后四次來我縣視察調研脫貧攻堅、生態環保、轉型發展。上半年,臨縣扶貧孝心基金工程、扶貧與低保“兩線合一”、黨建引領強化一線等工作在全省攻堅深度貧困推進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其中,扶貧孝心基金工程被省委、省政府作為經驗在全省進行推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