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記者 田青松 高峰 王鵬) 初秋的蒲縣昕水河濕地公園,河水波光旖旎,水草連片競秀,鳥兒自由飛翔,游客徜徉其中,盡情享受生態持續改善帶來的“紅利”。這里是蒲縣推出的“一日樂游”旅游景點,曾經的荒山荒坡,緣何變身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蒲縣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最嚴格的入黃水質標準,從源頭治理黃河一級支流昕水河,投資建設了人工濕地,配套實施了綠化工程,出境斷面水質指標實現了“三連降”,蹚出了一條“污水治理+生態旅游”的新路子。
“我們利用昕水河自東向西千分之八的天然落差,在全省首家創新采用‘水平潛流+垂直潛流’新工藝(河水水平經過漿砌石壩、進水閘及輸水管、平流沉砂池、穩定塘、濕地,最終排入河道;在流經人工濕地時垂直經過種植土層、三道礫石層及中粗沙層五層凈化)建設人工濕地,其最大特點是純物理、原生態、零能耗。”市生態環境局蒲縣分局人工濕地負責人范定國介紹,“把昕水河和污水處理廠排出的五類水一同引入濕地,經過30多個小時的生物和物理還原處理后,水清了、水質好了,達到了地表水三類標準。”
“即使在冬天,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水也在12℃左右,加上河水的流速,可以保證濕地正常運轉。濕地每天可處理2.1萬立方米水。去年年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對蒲縣創新污水處理模式進行了報道,前幾天,全市各縣(市、區)生態環境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還專程來這里進行參觀學習。”范定國說。
為解決好污水處理廠雨后溢流問題,今年該縣投資400余萬元,修建了6座導溢堰。“這些導溢堰在汛期發揮著沉淀、降污、凈化、稀釋溢流污水的作用。”范定國介紹。
“我們持續加大對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所有沿河工業企業的污水均已經過深度治理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在廠區內閉路循環。”市生態環境局蒲縣分局副局長任澤峰說。
記者在水壩上看到,整個人工濕地地勢平坦,其核心系統——MBBR生物系統(氧化塘),與周邊茂盛的蘆葦、蒲葦、黃花鳶尾以及棲息嬉戲的白鷺、黑鸛等鳥兒融為一體,讓人流連忘返。市民席曉娟說:“一有時間,我就會和家人過來轉轉。”
目前,蒲縣已將人工濕地列為“一日樂游”旅游景點之一,緊緊圍繞濕地公園二期工程,規劃建設塑膠跑道、溪水亭臺、特色景觀等,不斷豐富休閑體驗項目,維護良好生態系統,打造生態旅游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