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高技能人才是構建創新型社會,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有效助推器,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具有十分深遠和重要意義。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圍繞《臨汾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服務體系,整合各類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啟動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臨汾技工”品牌行動,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目標的同時,培育打造出了一支支撐全市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的新型技術工人隊伍。
以就業扶貧促進更高質量就業
全市17個縣(市、區)中,國家和省級貧困縣達到10個。在其中的5個國家級貧困縣里,兩個屬于省級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約23.7萬人,長期以來,80%以上農村貧困勞動力靠苦力掙錢,技術含量低,缺乏就業競爭力,扶貧攻堅任務十分沉重。為此,市委、市政府把提升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和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開展實施了培訓就業扶貧工作。為確保各項就業扶貧政策落到實處,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中共臨汾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臨汾市聚焦深度貧困集中力量攻堅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臨汾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臨汾市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力免費職業培訓實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家和省、市相關政策進一步細化,增加了文件和政策的可操作性,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就業扶貧政策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礎。同時,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鄉鎮勞保所采取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辦法,通過入村進戶、一戶一卡、一人一表的全覆蓋調查登記方式,對全市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貧困農村勞動力進行了“建檔立卡”,并將其信息錄入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系統,作為實施免費培訓、提供就業服務的一項依據。
蒲縣化樂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愛玲全家4口人,丈夫體弱多病,兩個孩子上學,她參加縣上組織的杞柳編織技能培訓后,到巧巧工藝品發展公司上崗,年收入兩萬元以上。國家級貧困縣、省級深度貧困縣大寧縣組建了“大寧技工新時代講習所”“大寧技工培訓就業服務中心”,開通了“大寧技工”微信服務平臺,采取分類型、訂單式培訓的方式,重點開展了塑膠手套、生豬養殖、花卉種植、光電生產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去年,該縣人社局與本縣引進的重點扶貧產業項目山西鴻晉塑膠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培訓意向,首期培訓貧困勞動力300余人,培訓合格283人已全部與該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工資收入達到2200元/月左右,就業率達到了94%。
為進一步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提高全市城鄉勞動力就業質量,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工作目標,去年下半年,市人社局在總結全市一年多來開展培訓就業扶貧工作經驗和“呂梁山護工”“大寧技工”等勞務品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打造臨汾人自己的勞務品牌的設想,拉開了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臨汾技工”勞務品牌的序幕。
面向未來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
去年9月上旬至11月下旬,市人社局相關科室和中心負責同志由分管局長帶隊,先后深入到堯都區、洪洞、古縣、蒲縣、曲沃、侯馬等縣(市、區)的十多家用工企業和培訓機構進行走訪調研。在調研中,他們發現僅憑低端勞務輸出,不僅無法做大“臨汾技工”品牌,而且也無法滿足我市經濟轉型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臨汾是山西省人口大市之一,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約230萬人,但人力資源開發總體水平較低,城鄉就業人口比例約為3:7,社會就業壓力大,群眾收入增長緩慢,技能人才供需結構性失衡。隨著山西省加快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和臨汾市“十三五”發展規劃部署的實施,未來將產生大量新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崗位,對技能型人才的數量、層次和素質都提出了新要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弘揚工匠精神,打造“臨汾技工”高技能人才品牌,已成為解決技能人才短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這種情況下,市人社局立足臨汾長遠發展規劃和高級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決定將“臨汾技工”從一個“勞務品牌”提升定位為“人才品牌”,將培訓對象從單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擴大為“全民參與”,特別是要重點培訓中高等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和高校畢業生、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勞動力、企業在崗職工以及下崗失業職工、小微企業新招錄人員、復退軍人等群體。
為此,我市制定出臺了《臨汾市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臨汾技工品牌行動方案》,“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臨汾技工品牌行動”正式啟動。按照這個行動計劃,從2018年起至2022年,全市將建成一批管理規范、資質健全、力量雄厚、理念先進的職業技術院校和培訓基地,圍繞裝備制造、建筑安裝、傳統工匠、新興產業、煤焦冶煉五大產業、50多個工種(行業)展開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打造一支有知識、有技術、有特色、有專長、有證書、有能力的“臨汾技工”人才隊伍,實現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并進一步實現靠技能就業、靠技能脫貧、靠技能致富的奮斗目標;使經過培訓并取得相應證書的勞動者每年達到10萬人,其中農村貧困勞動力、農村進城務工為主要培訓對象,并且,通過培訓幫助其中不少于3萬人實現本地就業、穩定就業。
為打造“臨汾技工”品牌,我市還實施了“一縣一品”戰略,組織開展了創建省級勞務品牌,打造市級勞務品牌和勞務協作基地等活動,先后舉辦了一系列創業創新技能大賽活動,并面向全國公開征集了“臨汾技工”品牌標識,同時向工商部門進行了注冊申報,為打造“臨汾技工”品牌、推動城鄉勞動者就業、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山西日報》《中國勞動保障報》等相關媒體進行了追蹤報道。
汾西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等農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為此,該縣人社局加大培訓力度,助推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目前,汾西縣綠陽農村專業合作社、祥龍養殖專業合作社、寶地緣專業合作社、崔家洼家庭農場等專業合作社已吸收技工529人。
杞柳編織是我市的一項傳統手藝,蒲縣、襄汾、洪洞、侯馬、翼城等地人社部門大力組織培訓,使杞柳編織品成為外銷創匯的好產品。蒲縣在去年和今年先后舉辦了兩屆“蒲伊杯”杞柳編織創業技能大賽,在巧巧柳編公司的帶動下,有50多戶農民種植杞柳500余畝,帶動450余人從事杞柳編織,其中貧困人員101人。
襄汾縣文化搭臺、培訓唱戲,將“襄汾燒餅”與“丁陶文化”捆綁聯姻,注冊了“晉襄酥”勞務品牌,聯合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舉辦了“丁陶杯晉襄酥燒餅創業技能大賽”,有力助推了勞務輸出,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浮山縣20人中就有一人從事餐飲業,現有6000余人在外“掌勺子、開館子、掙票子”。該縣加大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力度,打造“面食之都”新名片,縣財政出資先后舉辦了28期廚師培訓班,培訓人數103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83人就業,浮山干炒面還被列入臨汾市第四批非遺項目名錄。
目前,汾西已成為國家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翼城、襄汾、曲沃、大寧4縣成為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初步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品”和“鄉情帶鄉親、一人帶一群、一群帶一村、一村帶一片”轉移就業新格局。
服務企業助力我市經濟發展
臨汾技工培訓,在培訓工種的設置上,以服務我市經濟發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為出發點,緊緊圍繞我市“十三五”期間建設經濟強市、旅游強市、生態強市發展規劃,以當地企業用工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為導向,結合勞動力自身素質和就業意愿,采取訂單、定向、校企合作等培訓方式,重點培育裝備制造、建筑安裝、傳統工匠、新興產業、煤焦冶煉五大類型職業技術人才,使培訓人員都能掌握至少一種職業技能,具備依靠技術就業的能力。
在市人才辦、市人社局的鼎力支持下,駐臨企業把弘揚“工匠精神”、打造“臨汾技工”作為企業發展壯大的生存立足之道。“精工道場”是山西華翔集團員工技術培訓學校,該校建立新型師徒制,薪火相傳。66歲的模具師陳六海帶出48歲的徒弟楊紅喜,楊紅喜現在正帶著6個20多歲的徒弟。工程師郭勇智說:“中國的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中國人手里,我們會更加努力,研發出更尖端的產品,弘揚‘工匠精神’、打造世界華翔。”
為培養技術工人、助推企業發展,山西立恒鋼鐵集團在曲沃太子灘工業園區投資成立立恒技工學校,采用“二元制”模式,實現教育教學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訂單式”培養,開設了鋼鐵冶煉、電子商務、導游等專業,使技術產業工人成為當地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入駐的一大優勢。今年10月30日,“臨汾技工”創業創新職業技能系列大賽之“立恒杯”電工、焊工職業技能大賽在立恒技工學校舉行,來自全市各縣(市、區)選派的12支代表隊、近70名參賽選手,分別參加了電工教師組、電工學員組、焊工教師組、焊工學員組的競賽,用精湛的技藝為現場觀眾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最美內涵。
不僅僅是有遠見的企業把“工匠精神”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當做企業壯大的重要抓手,各專業培訓機構和學校同樣將培養造就高技能人才作為立身之本。位于翼城縣的山區技校山西桐封技工學校代表山西省參加了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與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68支代表隊同臺競技。經過激烈角逐,桐封技工學校學生吳磊榮獲焊接項目二等獎、張水清榮獲焊接項目三等獎,這一榮譽不僅實現了我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焊接項目零的突破,助推全省焊接技術再上新臺階,而且提升了“臨汾技工”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為我市打造“臨汾技工”品牌行動營造了濃厚社會氛圍。
打造“人人持證、技能社會”
為進一步推進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提高技能型人才水平,提升勞動者職業素質,實現“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的目標,我市在打造“臨汾技工”品牌行動中,真金白銀給予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政府培訓資金投入力度。各縣(市、區)財政部門將職業技能大賽及“臨汾技工”培訓相關經費納入預算,要求企業職工教育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技能培訓。二是完善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培訓補貼標準按培訓時間確定,培訓10天以內每人每天補貼150元,10天以后每人每天補貼100元。對經培訓取得相應證書的,先給予培訓機構80%培訓補貼;3個月內實現就業的再給予20%的培訓補貼,并按山西省職業介紹補貼標準給予獎勵。三是廣泛動員城鄉各類勞動者參加到政府補貼培訓中來,通過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累積技術技能優勢,在增強就業競爭力的同時,進一步健全完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能力評價體系,鼓勵培訓期滿的人員,通過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職業資格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我市還建立起職業技能晉級獎勵制度,制定出臺了職業技能晉級獎勵實施辦法,對在全市范圍內注冊的企業中的高技能人才實施晉級獎勵:對企業新引進和新獲得高級技師、技師職業資格的職工,分別給予1000元、500元獎勵;對新引進或新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及相當層次獎項的高技能人才,分別給予5萬元、3萬元獎勵;對享受省政府津貼高級技師、三晉技術能手,分別給予2萬元、1萬元獎勵。除了高技能人才,我市還對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各類企業單位職工實施獎勵,每年從產業工人隊伍中評選20名“市級技術能手”,分別給予1萬元獎勵,并優先推薦勞模評選。
為推動打造“人人持證、技能社會”,我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創新工作,在工作中堅持管理與服務并舉,以服務促管理。打造“送鑒定”模式,把職業技能鑒定送到企業、學校、農村田間地頭。他們深入基層,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不斷拓展工作范圍,既提高了社會效益,又促進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2018年全民技能提升中,為企業開展崗前培訓12617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考試286次,鑒定考試20710人,頒發職業技能資格證書19547本。其中:技能人才18772本(初級工、中級工),高技能人才(高級工)695本,涉及電工、焊工、汽車維修工、中式烹調師、面點師、保育員等多個工種和行業。截至目前,全市高級工2.174萬人,技師1.2萬人,高級技師0.8萬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
打造“臨汾技工”品牌形象
為營造全民參與技能提升、打造技能社會的良好氛圍,推動高級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我市利用網站、報紙、電臺等媒體,采取政策解答、新聞發布、專題采訪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同時,依托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各定點培訓學校,以及各個企業,通過發放宣傳冊、張貼宣傳畫、制作展板、現場解答問題等形式,對全民技能提升、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進行全方位宣傳。為提升“臨汾技工”勞務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宣傳塑造“臨汾技工”的品牌形象,使其叫出臨汾、叫亮山西、叫響全國,我市面向全國進行“臨汾技工”品牌形象標識(LOGO)公開征集活動,并進行了公開揭曉發布。為進一步推進公眾對全民技能提升的參與熱情、激發勞動者學習技能和開展崗位練兵的積極性,我市還采取宣傳與競賽表彰對接的辦法,先后舉辦了“晉襄酥燒餅創業技能大賽”“蒲伊杯杞柳編織創業技能大賽”“全市餐飲行業創業創新職業技能大賽”“立恒杯電焊電工職業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以大賽促培訓、以培訓促就業,在全市掀起了重視技術、學習技能的熱潮,對推動各行各業樹立“學手藝、練技術、比技能”的“工匠精神”,營造“崇尚技術、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良好氛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記者 劉玉林 鄭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