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以來,大寧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堅持“山水林田河統一規劃、垣峁溝坡川統一治理”,培育和繁榮生態文化,加快“有機大寧”創建步伐,打造綠色能源工業體系,一套套“組合拳”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生態發展格局。
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組織保障。該縣圍繞落實“8+5”重點任務,推進學習教育和主題教育,堅持“4+x”黨日活動強化黨員的黨性教育,著力構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工作機制,對84個村和3個社區活動場所全面提檔升級,全額下撥鄉鎮運轉經費、工作人員補貼和農村、社區工作經費,建設鄉鎮干部周轉房3323平方米,建立駐村幫扶“1354”管理機制,增強脫貧攻堅支撐力。他們還精準對接工作需求,舉辦了脫貧攻堅、黨建、黨風廉政“三位一體”培訓班和后備干部主體培訓班,選派干部赴安徽、貴州學習考察,共培訓2100余人次,提升了各級干部引領脫貧攻堅的能力。
實施購買式造林,推動生態文明。該縣加大購買式造林建設步伐,推進購買式造林5.31萬畝,帶動1339戶4030人實現脫貧;聘用護林員223名,帶動223戶669人實現脫貧。二者相加,生態脫貧將使1562戶4699人實現脫貧,實現了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目標。同時,開展資產性收益扶貧試點,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縣域龍頭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組織,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目前,共有兩個合作社與221戶群眾簽訂入股合作協議,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另外,他們率先在全國設立了脫貧攻堅生態效益補償專項基金,探索開發和銷售生態扶貧林業碳匯和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碳匯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創新改革舉措,開拓發展新路。該縣全力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順利完成了監察體制改革。他們建立完善生態文明機關創建標準,健全政府綠色采購制度,開展生態文明企業創建活動,嚴格控制污染源。各鄉鎮以經濟發達、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為主要內容,發揮鄉(鎮)黨委、政府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的職責職能。學校以校園整潔、校風良好、文明向上為主要內容,著力打造生態文明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把生態教育作為學校的品牌和發展方向。
全民招商引資,打造技工品牌。圍繞如何讓“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深度融合”,該縣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著力打造“六最”營商環境。他們先后引進了山西新大象集團投資11.35億元的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隆泰集團總投資1.37億元的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項目、鴻銳集團總投資4億元的一次性防護手套產業扶貧項目;組織貧困勞動力赴石家莊、太原等地,實地培訓一次性手套生產與檢測、花卉培育、光敏電阻、蜂鳴器生產、手機攝像頭研磨等工種;同時,協調鑫輝電子和治誠科技生產線下鄉,1000余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致力打造“大寧技工”品牌,形成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可喜局面。
創建“有機大寧”,培育特色產業。該縣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五有”產業政策,大力培育蘋果、蔬菜、小雜糧等特色產業。成功創建大寧縣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建成高標準出口水果示范園6個,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9000畝,大力支持中藥材、小雜糧、薯類等特色農業。同時,加快“有機大寧”創建步伐,很多有機農業專家和企業先后來大寧考察調研。啟動了“有機大寧·振興鄉村”行動,在田間地頭現場推進,發動全縣干部群眾利用“冬閑”,通過秸稈堆漚有機肥、深耕涵養土地等方式,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推進有機大寧、脫貧攻堅、環境治理深度融合。
開發綠色能源,改善人居環境。該縣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建成20兆瓦扶貧光伏電站,新建村級光伏電站38座、擴容8座,80個貧困村實現光伏電站全覆蓋。實施煤層氣LNG液化調峰項目和中石油煤層氣立體勘探開發項目,大力推行清潔能源循環利用,變“賣資源”為“用能源”,城區天然氣取代燃煤鍋爐,農村由手套廠余熱供暖,覆蓋不到的村,使用 LNG 液化煤層氣,扎實推進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爭當“能源革命的排頭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寧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全縣上下將按照“生態優先、資源整合、城鄉統籌”的工作思路,層層落實責任,形成強大合力,在“打贏脫貧戰,全面建小康”的征途上披荊斬棘、闊步向前,讓這里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景更美,達到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侯耀強 徐玉平)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