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農歷正月初四,黔東南州劍河縣太擁鎮寨甩村寨甩自然寨蘆笙陣陣,飛歌悠揚。當日上午10時許,居住著百余農戶的寨甩自然寨,迎來了百余名回娘家拜年的姑媽。
姑媽團隊中,有的挑熟糯米、鯉魚;有的擔雞、擔鴨、擔水果;有的挑米酒和紅鴨蛋等等。她們整齊地穿戴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由蘆笙手吹奏著蘆笙走在最前面,姑媽們擔著拜年禮物尾隨其后并翩翩起舞,浩浩蕩蕩地進入村寨。寨上的父老鄉親都來到寨頭迎接親人,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好不熱鬧。
這些姑媽們均從寨甩長大,年齡在25歲至50歲之間,分別遠嫁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河南和新疆等各地,有的雖然嫁在本地但遠離家鄉,有的長期外出在浙江和廣東等地務工,由于想念親人,她們開始通過網絡微信平臺相互聯絡。
寨甩姑媽們的微信群名叫“家庭群”,是一年前由嫁到湖南省的本村姑娘顧業敏創建。微信群影響力慢慢擴大,如今已有100余名寨甩的姑媽加入群中。此次,“姑媽集體回娘家拜年”活動,就是群主顧業敏通過微信倡議發起的。
在團拜儀式上,嫁到本縣南明鎮的姑媽楊倩,代表全體姑媽發表感言。她說,我們回家來,看到了家鄉這些年的巨大變化,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落后的村寨,而家鄉親人的團結和熱情款待,使團隊感到很欣慰和興奮。
楊倩告訴記者,雖然她們嫁出寨甩,分別生活在異地他鄉,但寨甩永遠是她們娘家,再過一年兩年,她們將繼續組織集體回來拜年。
遠嫁內蒙古的阿濃,算是離娘家最遠的姑媽,這次回來,她感受頗多,回想起10年前嫁出去時的情景百感交集——那時村里道路坑坑洼洼,大多數農房頂上蓋的是樹皮,而現在到處是水泥硬化道路,馬路全部變成了柏油路,直接通到娘家門口,家家房屋都煥然一新,都蓋上了青瓦……阿濃說著說著,流下了激動的淚滴。
另幾位遠嫁他鄉的阿花、阿玉和阿榜,這次是駕車趕回來的。她們外出打拼,創造了財富,給娘家人增添了幾分面子,親人在迎接她們到來時高興得合不攏嘴。
活動結束時,負責接待工作的寨佬們表示,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們努力將村里打造成旅游村寨,迎接游客與下一次姑媽們的到來。
據悉,寨甩自然寨這次“姑媽集體回娘家拜年”活動,姑媽們每人籌資300元,共籌得活動資金30000余元,主要用于購買拜年禮品、食品和紅包等,同時她們自主開展了各項娛樂活動,分組打糍粑、打籃球、唱山歌、跳蘆笙舞以及拔河等。
姑媽們的到來,給小村莊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全寨老老少少喜笑顏開,充滿歡樂祥和,喜氣洋洋。(楊昌明 本報記者 吳如雄)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