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作為全市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畜牧業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2年,全市畜牧業肉、蛋、奶總產量分別是21.36萬噸、12.77萬噸和5.9萬噸,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800元;2016年,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32.42萬噸、17.16萬噸、7.51萬噸,農民畜牧業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元。
這一組數據,書寫了十八大以來我市畜牧業的發展成績。五年來,我市畜牧業堅持“生態、循環、低碳”的發展路徑,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進程,確保了全市畜產品市場供給平穩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安全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實現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轉變方式 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
汾西縣以洪昌公司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建成肉雞養殖棚291個,年飼養能力達到2300萬只。截至2015年底,該縣1.5萬農民參與肉雞養殖及相關產業,僅此一項產值達到6.1億,實現農民人均增收780元。
由此可見,大力推進畜牧業規?;?、標準化養殖,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必經之路。五年間,我市以“十大優勢畜產品基地建設”和“雙千雙百雙十”重點工程為著力點,通過一手抓龍頭企業培育,一手抓基地建設,帶動養殖戶步入畜牧業發展的快車道。
五年來,我市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的要求,建設標準化養殖示范場。截至2016年底,我市建設家庭牧場232個;編制并落實西山七縣“果畜循環”示范區發展計劃,建設“果畜循環”示范場31個,畜牧業規?;藴驶l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加強防疫 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通過積極開展春秋兩季免疫注射、疫病監測全覆蓋和“3·20”集中消毒滅源系列活動,五年來,我市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100%,抗體合格率達85%以上,有效阻斷了病毒傳播,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病。
動物防疫工作與畜牧業發展以及群眾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五年間,我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原則,實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政、技術雙承包制和掛牌公示制;積極應對小反芻獸疫病,采取大排查、大監測、大消毒、大培訓、大督查等措施,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制定了市、縣《重大動物疫病監測計劃和定點監測方案》,推進動物疫情和免疫效果監測常態化管理。
五年間,我市全面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制和承諾制,建立健全免疫工作、疫病報告和應急處置責任制;市、縣、鄉、村、場(戶)層層簽訂防疫責任書,明確養殖場(戶)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主體責任;持續開展“產地檢疫千日行動”、“冬季行動”和“監管雙隨機督查”等活動,加快推進“智慧動監信息平臺建設”“無害化體系建設”,從養殖到屠宰全過程風險管理得到了加強。
全程監管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畜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為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五年來,我市不間斷開展瘦肉精、生鮮乳、飼料獸藥、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四項專項整治活動,并對17個縣(市、區)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鄉鎮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和四個專項整治工作進行全面督查。同時,我市組織專家、技術人員走進養殖企業、社區、街頭、農村,大力宣傳畜產品安全知識,營造畜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
五年來,全市不定期對飼料生產企業、飼料經營門店、自配料的規模養殖場進行拉網式檢查,全面清查飼料生產企業各項管理制度、標準、文件,化驗室布局、儀器使用鑒定保養情況、化驗記錄,產品留樣觀察記錄,完善飼料經營環節的進貨查驗制度,禁止使用目錄以外的任何成分,不得拆包、分裝、再加工,增加產品銷售追溯制度,進一步鞏固飼料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強化對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經營、使用的規范化管理。
回眸過去,我市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提高了全市畜牧業生產能力;面向未來,我市畜牧業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廉潔和安全”的理念,不斷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畜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 吉政